以产业驱动,锻造全链新质生产力 | 深化改革“县”锋力量②
时间:2024-08-02来源:未知 作者:acebm 点击:
次
编者按
7月18日,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其核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里程碑,《决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那么,作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责任主体的省、市、县、区地方党委政府,如何从《决定》中找到发展的新机遇?王牌智库结合当前地方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聚焦新型城镇化、新质生产力、民营企业发展、国资国企改革等四个角度,思辨“作为宏观之尾、微观之首的县域,如何从‘三中全会’中寻求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
《深化改革“县”锋力量》本期主要聚焦 “新质生产力”这个热词。
《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创新起主导作用、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代表的是各细分领域、细分赛道生产力的现代化,需要全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升。依托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和质量提升培育的新质生产力,能够在特定领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一、★解读★
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新、旧产业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建设和完善体制机制。具体来看:
一是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新质生产力制度保障。进一步深化改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力保障。因此,破解不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障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是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的前提;
三是以国家标准发展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新旧产业”都是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点,同等重要,其底层逻辑是“递进”和“质跃”的提能晋级关系。河南是农业大省,传统产业门类齐全,主导产业涵盖食品产业、能源加工、纺织服装、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如果专注发展新兴产业而忽略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联动性、创新性,那么,传统产业效率就会降低、经济基础发展停滞,引发新的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和问题。
二、★实践★
构建以旧为基、以新为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就河南省而言,面对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剧增,其中,传统产业占据全省经济总收入的75%以上。
近年来,河南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数字化、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提速,同时也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新质生产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制度层面看,河南蓄势待发。2012年,河南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有力支撑,并出台了《河南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开启了河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征程。之后,河南连续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456”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河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地见效,培育了4个国家级、15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18年到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5.4%增加到25.5%,其增速领跑河南,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了磅礴之力。
从产业动能看,近年来,河南省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积极推动能源、化工、建材产业向高端新能源、新材料转变。如,安阳市依托钢铁基础和优势,推进企业转型、产业创新,形成了先进钢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河南宇通客车近年来布局智能网联汽车,已成功在郑州试行,产业动能日渐突出。
在产业路径上,河南自2023年以来积极谋划了“7+28+N”重点产业链,这是新旧产业结合的工业化转型路径,对构建河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新兴产业增长机制和传统产业升级机制,以及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提供了“河南方案”。
三、★思考★
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实战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健全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重大。其逻辑在于,新质生产力将会带来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动力的深层变革,有助于推动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产学研融合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以及产业链生态圈的形成与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生产力跃迁提供强劲动力。
王牌智库认为,在加快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方面,河南可从四方面着力:
一是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围绕28条重点产业链,河南省结合产业实际,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具体来看:
第一,发挥深化改革在河南“十大战略”中的牵引作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积极探索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路径。
第二,坚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坚持把产业发展的突破点放在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领域,建链成链,延链成群,以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六新”突破带动产业链整体迭代升级,打造先进制造业体系,实现新型工业化创新发展。
第三,创新驱动制造业强省战略实施。培育壮大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8个重点产业链,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在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引领作用强、带动效应明显的“链主”企业,引导企业智能化升级,打造数字化工厂,赋能制造业降本增效,实现创新与生产的同频共振。
二是建立符合产业特色的体制机制。
针对不同类型的产业,政府需要建立各有侧重点的体制机制,更好指导产业发展。因为,传统产业是基础,夯实产业体系基底,需要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是支柱,提升产业体系韧性,需要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是前沿,引领产业发展方向,需要孵化培育。
因此,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需要梳理不同产业的发展周期、特点、难点、升级方向等,细化国家产业政策,不断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内容、产业转型升级工具、产业转型升级手段和产业转型升级模式,建立传统产业升级标准和体系,更高效地引导各地区进行产业升级。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要因地制宜地将产业发展政策和本地产业资源实际结合起来,以传统产业转型促进新兴产业布局,以新兴产业发展带动传统产业升级,针对性解决产业集中度、集约度不够,点状和“散装”的发展堵点,加大研发创新投入与转化奖励机制,以政策保障体系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在未来产业方面,需要将建立可持续的投入增长机制提上日程。对多数县域而言,未来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制定的政策要兼顾“创新”和“监管”,给未来产业更多的市场化成长空间,同时发挥政府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参与,确保资金投向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
三是把基金建在产业链上,完善产业链招商机制。
把基金建在产业链上,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链招商,是发展产业链的刚需,既是“后勤保障”,又是产业链发力的“硬通货”。对资金资源相对匮乏的县域城市而言,虽然产业链招商的方式很多,但实施“基金+招商”双线发力、推动产业链发展跨越“高速”无疑是个务实的选项,这需要省级政府牵头、主导和系统谋划部署,采取政府资金、社会资本、企业自筹等方式筹措产业基金。
各地要明确产业链的发展优势、定位以及基金目标,设计合理的基金架构,明确基金的运作模式,谋划做好产业链招商、产业链投资布局、项目管理,加强政策支持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的协同合作,必要时可加强和各类智库的合作,提升研发水准,用活专业招商。
四是加快培育以人工智能为重要引擎的新质生产力。
河南是人口大省、交通枢纽、科技要素聚集地,发展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化产业,具备良好的数据、算力、科研等优势。具体来看:
一是向“新”而行“质”胜未来,聚焦河南“十大战略”,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
二是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向行业应用的转化率。依托河南丰富的数据资源、算力支撑、多元应用场景,聚焦工业、农业、交通、医疗、教育等重点行业形成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有效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三是加快培养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队伍。深化人才制度和体制机制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应用场景开发、科研范式变革等问题,着力集聚创新资源、强化人才支撑。
四是聚焦政策支持及安全治理体系,面对人工智能安全伦理风险,把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发挥市场化作用结合起来,政府动员、组织协调企业和社会组织,形成多方协同的治理格局,完善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明确技术开发和应用的边界与规范,推动人工智能综合治理体系建设,防止人工智能行业乱象发展。
(作者:王牌智库首席专家、董事长 上官同君,本文首发于河南日报顶端新闻“中原策”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