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郑州都市圈新闻发布会,并公布《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成为全国第10个获得复函的都市圈规划,标志着推动郑州都市圈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郑州都市圈的批复无疑给河南的发展打了一针强心剂,但是对比其他国家级都市圈,当下的郑州都市圈并非“佼佼者”。如何能够在国家层面的支持下夯基垒台、积厚成势,从而真正实现“出圈”,是郑州都市圈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课题。
2017年,国家层面在郑汴一体化的基础上首次提出郑州大都市区“1+4”的空间格局;2021年将范围扩容至各地市的全域,同年年底,河南省明确提出构建“1+8”郑州都市圈,在“1+4”的基础上将洛阳、济源、平顶山和漯河纳入其中。
届时,郑州都市圈的规划面积达到5.8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3,是其他国家级都市圈的1.5-3倍。同时,2022年郑州都市圈经济总量为39112亿元,占全省的63.8%,体量仅次于南京都市圈。可见,郑州都市圈不仅规划范围大,而且经济总量也大。而当前,批复后的郑州都市圈并未明确新的规划范围。
郑州都市圈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在战略地位、区位交通和文化底蕴等方面的发展优势毋庸置疑,但是近年经历三次扩容,此次发布会透露的“1+1+3+N+X” 规划体系又有瘦身之意,可见,郑州都市圈的发展路径并不清晰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短板。
(一)大体量发展短板
2022年9月,国家发改委强调:“现代化都市圈不能跨越发展阶段,防止盲目扩张。但纵观郑州都市圈,从“1+4”到“1+8”,历时五年嬗变,也的确带来了发展难点:
一是郑州都市圈规模一度超过中国最大的上海都市圈,跨越式发展难以合理统筹协调众多城市间的分工与利益关系;
二是郑州都市圈扩容弱化双核引领,难以处理与洛阳的关系,一方面不利于河洛文化的放大和发扬,限制河南多元文化的输出,另一方面郑洛一体化在嵩山山脉的阻隔下也存在困难;
三是洛阳都市圈最核心的部分纳入郑州都市圈后,三门峡失去发展抓手,在黄河金三角其他三市早已纳入关中城市群的背景下,被都市圈孤立的三门峡难以撑起豫西地区的崛起,难以独自面对晋陕豫省际间的竞争。
(二)教育创新短板
教育是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但纵观郑州都市圈,仅有一所211院校,与其他国家级都市圈相比,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也相对较低,专利密度相对落后。匮乏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较低的科技发展水平及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制约郑州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三)区域协同短板
一是政策联动和规划统筹不足。目前,郑州都市圈城市间的政策联动和规划统筹不足,各自为政、市场分割的现象突出。具体来看,郑州都市圈内各城市的合作领域局限在规划编制、交通建设等,而在生态、文旅、治理创新等领域缺乏创新联动的体制机制和合作平台,导致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二是都市圈内部产业协作水平低。郑州都市圈内部产业功能相似,分工协作不明,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尚未完全建立。一方面,各城市传统优势产业,如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趋同;另一方面,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城市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也存在专业化不突出的现象。
三是交通一体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郑州米字形高铁四通八达,但郑州都市圈内部的交通运输体系目前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网状交通体系尚未形成,枢纽能力外高内低,九个城市之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1”与“8”差距较大,尤其是轨道交通建设相对滞后,郑州到其他八城的城际轨道交通目前仅开通运行了开封、焦作路段,交通一体化水平亟需加强。
四是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滞后。郑州都市圈拥有全省一半以上的教育医疗、生活服务等公共服务资源,但优质资源短缺,并且一体化建设起点低、起步晚、起跑慢。目前公共资源呈现“中心城市高度集聚,空间圈层化骤减”的特征,加剧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制约一体化发展。同时,郑州都市圈公共服务一体化专项规划尚未出台,而南京、成都等都市圈早在“十三五”时期就出台了相关规划。
(四)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短板
对比其他都市圈的中心城市,郑州的GDP处于中等水平,但在都市圈中的比重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较低。作为都市圈经济增长的动力源,郑州首位度相对较差,中心城市地位不突出,对都市圈发展支撑不足,目前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要素虹吸效应大于辐射带动作用。因此,郑州亟需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以改变“小马拉大车”的格局。
郑州都市圈如何“出圈”
针对郑州都市圈的现状及问题,需要尊重客观规律、立足发展阶段,以系统的思维和前瞻的视角进行高位谋划。
通过分层分级打造,擘画中原三层级发展圈,在规划上找准发力点,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为引领,优先发展核心区域,走高效集约发展路线,通过先做强再做大,实现都市圈由轴-带扩张向网络辐射扩张模式的转变。核心圈层:做精郑(港)汴许核心引擎,持续提供强劲发展源动力;紧密圈层:做强“1+4”郑开许新焦郑州都市圈,打造国家级都市圈样板;联动圈层:做大“1+8”大郑州都市圈,助力中原崛起。
郑州都市圈空间概念策划图 王牌智库制图
与此同时,郑州都市圈要在发展上打好组合拳,从圈心到圈层,从要素互通到要素互融,逐一破解发展难题,使其发挥出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实现真正的“出圈”。
(一)夯实圈心,突出中心城市强引擎
郑州都市圈要出圈,圈心郑州必须出彩。郑州应充分利用现实基础和资源,加快“四高地、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建设,以此提升国家中心城市能级,以硬核实力支撑和引领都市圈的全面提质发展。其中,补齐创新短板和文化短板是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
“创新高地”是战略头兵。郑州要把创新摆在首要位置,通过培育创新人才、搭建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强化创新主体,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关键核心技术集聚攻关,在基础研究的体系之上构建并完善创新体系。同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传统产业转型、聚焦重点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规模,高水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文化重地”是发展之魂。作为天地之中、华夏之源,郑州亟需固本强基、锻长补短,通过对自身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整合,重塑文化形象,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激发消费新活力,实现以文化软实力赋能郑州城市能级的提升。
(二)统筹要素,构建圈内统一市场体系
一是构建规划体系,统筹联动强化发展保障。加快擘画郑州都市圈新蓝图,因地制宜构建由宏观到微观、由总体到专项,涵盖交通、产业、公共服务、能源资源等多领域的“金字塔”规划体系,为各项建设提供顶层设计,突出政策规划的引领作用,推进各关键领域的配套改革,促进市场一体化,为要素流动营造政策支持和良好环境。
二是推进交通一体化,打造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体系。郑州都市圈应继续将区位优势转化为枢纽经济,加快实现郑州都市圈互联互通,打造国际交通枢纽门户。一是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为要素流动提供硬基础,实现“市区连片成网、都市圈互联互通”。二是打造综合交通门户枢纽。通过强化枢纽功能,巩固枢纽地位,优化多元交通体系,形成国际空港、中欧班列、内河航运三位一体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升全球联通水平和要素配置能力。
三是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跨区合作与共建共享。聚焦医疗、文旅、养老等领域,针对优质资源短缺问题,以扩大有效供给为前提,优先补齐圈内基本公共服务软硬件短板,数智赋能促进公共服务提档升级。针对发展不均衡问题,优化区域布局,构建层级清晰的网络体系,辐射带动公共服务能力全域提升;优化行业布局,构建公共服务共同体,形成集团化、集群化发展,推进跨地域、跨人群均衡布局;优化社区设施布局,提升社区公共服务的便利性与可及性。以此实现郑州都市圈公共服务向“更高水平、更加均衡、便利共享”发展。
四是加强产业联动,促进协同发展。加快推动郑州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产业共链、设施共建、合作共享。一方面,加快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梯次配套产业圈,城市间立足资源禀赋,差异化定位,错位化布局,强化都市圈内各级各类开发区相互衔接和联动发展,打造高效协同的生产制造网络体系。另一方面,完善产业协同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共建产业合作平台,推动都市圈成立园区合作联盟,建立常态化协作联动机制,共享项目信息,探索都市圈产业合作共建新模式。
(三)创新驱动,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
推动郑州都市圈产学研融合,激发创新活力,必须扭住河南省“十大战略”之首的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的战略基点。一是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打造沿黄科技创新带,推进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融合发展,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二是推动“五链”共生耦合。加快创新平台和产业基地建设,推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增效。三是培育创新和产业生态。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实施“双一流”创建工程,推动都市圈内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产业基地等主体间的深入交流和合作。
(四)创新体制,打破圈内行政壁垒
要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打破都市圈行政区划壁垒。一是创新跨行政区协同发展机制,健全省级统筹、中心城市牵头、周边城市协同的体制机制,加强发展要素合理配置和市场监管统一执法,建立财税分享、统计分成、政策协同机制,形成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格局。二是创新协商合作机制,完善社会参与机制,构建专业的第三方研究咨询机制和都市圈发展研究院等智库机构,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小结
郑州都市圈作为引领全省和中原地区发展的动力源,其战略意义十分重大,眼下跻身“国家队”,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郑州都市圈必将抢抓时代机遇,在前瞻性、引领性和实操性的规划指导下,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出圈”路径,通过科学规划空间布局,高效配置要素资源,强化协调联动效应,实现融“城”成“圈”,打造为全国重要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