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底盘基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明确了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旨在唤醒更多农村“沉睡”的资产。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临汾模式”
临汾市是山西省的农业大市,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基础薄弱。据统计,2016年临汾市共有1813个“空心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85%以上。为着力消除 “空心村”,补齐村级集体经济短板,临汾市开始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千村破零行动”。经过几年的发展,截至2022年底,临汾市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已全部清零,207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年收入30万元以上村达到44%。随着“临汾模式”的成功,2023年5月22日,全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创新论坛在临汾市举办,解开临汾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密码”。
1.“党建引领+市场推动”两手发力
成立山西省首家市级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平台——临汾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村发集团),并以市村发集团为“龙头”,分别在17个县(市、区)组建县级村发公司,各乡镇和涉农街道、行政村在原有合作社基础上组建联合社、合作社,在全市域形成“1+17+N”的市场主体体系。同时,明确村发集团国有企业的属性,在生产经营中,自觉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与基层组织统筹谋划、一体建设,从而改变了乡村两级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现状,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互促互动的格局。
2.创新“三级四主”运营机制
“三级四主”即市村发集团主推市场、主担风险、主建机制、主拓多元;县级公司主推服务、主抓基地、主上项目、主搞示范;乡村两级主推合作、主清资源、主联农户、主业种养。临汾市通过“三级四主”运营机制,由乡村打基础、县级搞承接、市级总统揽,使市县乡村经营主体职责明确、各有侧重,推动“产、供、销”产业链相互衔接、系统配套,形成有效联动、互促发展的有机整体。
3.建“市场共拓、项目共建、资源共享”利益联结机制
在市场共拓上,由市村发集团成立供应链公司,开拓市场、争取订单,交付县乡村三级组织生产,实现四级市场主体多层次联动。在项目共建上,完善“市村发集团+县村发公司+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机制,打通承接农业农村项目的绿色通道,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具备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对专业化程度高的重大项目,由市村发集团吸引专业化市场主体参股,带动各级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产品、劳务等参与实施。在资源共享上,由市县村发公司根据乡村两级需求提供资本、技术、人才保障,协调金融担保机构给予政策支持,乡村联合社、合作社整合现有资源参股市县公司,获得相应收益分红。
4.将集体经济壮大提质作为“书记工程”
临汾市市委坚持把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作为“书记工程”进行谋划推动,压实四级书记抓集体经济的责任。一方面,成立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领导小组。明确各级成立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组织、财政、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等部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具体指导,并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统筹谋划推进。另一方面,由市县抓谋划镇村抓落实。市县层面积极谋划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总体规划、三年行动计划、若干措施,构建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市场体系、机制体系和发展体系。镇村依据市县级确定的发展目标,以清晰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推动工作落实。
河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空心村”数量较大,产业功能不足
由于村级产业发展滞后,资金投入不足,“空心化”现象严重,导致河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经营效益低下。2018年河南有3.6万个行政村没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78.2%。到2021年,仅有28.8%的行政村有经营性收入,71.2%的行政村依然没有经营性收入。2021年河南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为47.73亿元,平均每个行政村10.72万元,村集体经营收入仅占村集体收入的26.2%,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多来自土地租赁、上级补助、征地补偿、土地流转金等,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依靠产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比例尚小。
2.村集体发展动能不足,推进成效不明显
自2016年河南开展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以来,村集体经济建设力度加大,但成效并不明显。河南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5年的152.5亿元上升至2021年的182.15亿元,增长19.4%;村均收入由2015年的33.6万元增长至2021年的40.91万元,增长21.8%。大部分村确定发展思路、实施项目没有从本村实际出发,也没有打破村庄界限,单打独斗多、抱团发展少,发展见效慢。
3.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人才支撑
人才和劳动力要素对于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河南普遍存在村干部学历偏低、年龄偏大、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等问题。2021年河南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分别有18.2%和43.0%,仅有21.6%的村支书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在60岁以上的有9.0%和14.9%,村支书平均年龄为50.79岁。另外,技术人才、能工巧匠流失严重。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已连续五年减少,2021年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占常住人口的7.2%,导致村级集体经济存在项目无人推动、无人实施,发展后继乏人等现状。
河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智库思考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没有统一模式。但是,学习和借鉴临汾市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成功实践,对河南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
1.四级书记抓农村集体经济
“临汾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以“书记工程”推进集体经济发展,以全市“一盘棋”的思维,全面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新模式”。而河南要想增厚村集体“家底”,改变村集体发展的现状,亟需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建立市、县、镇、村四级书记领航制度,压实四级书记抓集体经济的责任主体和主体责任。同时,要加强党建引领,强化村集体经济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关键在人,关键在村级班子。一方面,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提高党员干部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认知水平、能力素质;另一方面,要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积极打造乡土人才队伍“领头雁阵”,让返乡创业青年、产业发展带头人、土专家、田秀才等“能人”群体积极投身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做到“人岗匹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 公司化运营农村集体经济
从临汾市以市场化手段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上来看,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体系是关键,通过市级总统揽,县级搞承接,乡村打基础,实现全市集体经济发展融合联动“一盘棋”。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差、底子薄、资源短板多,单单靠乡镇和村集体的力量还是远远不够的。巩固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底盘,还需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通过公司化运营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的蝶变升级。从市级层面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新模式,构建“母公司+产业子公司+村集体”运营构架,通过“单村独资”“多村合作”“整镇组团”等方式组建集体性质公司,深化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造血”功能。
3.因地制宜谋产业,“一村一策”促发展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各地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不同,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应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结合各地经济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探索有利于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同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以镇(涉农街道)为单位,全面梳理村情资料,“一村一策”制定镇级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计划。面向市场,选准产业、项目和载体,深度挖掘各村特色资源优势,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壮大集体经济,把发展的“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
4. 联合协同发展,结对共同致富
临汾市集体经济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在于改变了乡村两级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传统思路,通过跨行政村、跨乡镇联营发展,打破村庄界限、条块分割,统筹推进区域内各类发展要素深度融合,实现“零星分散”向“聚力发展”转变。鉴于河南产业薄弱村数量较多,在发展中缺思路、缺资金、缺项目、缺资源的实际,可以按照地缘相近、乡俗相通、产业相连、资源互补的原则,探索乡(镇)村区域联动、强弱联动、村企联动、跨乡跨村联动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产业共享、劳力共享、市场共享、信息共享等利益共享机制,最大限度发挥资源叠加效应。
(作者:王牌县域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