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表明,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是中国式现代化。为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探索的重要标志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夯实“底盘经济”、筑牢“现代化”之基的战略导向。
“郡县治,天下安。”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而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则是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作为全国农业大省,河南如何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探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创新,提供可借鉴的“河南实践”和“中国方案”。
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顶层设计战略和系统解决方案。为发挥好高端智库“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即日起,顶端新闻·中原策与王牌智库联合推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探索”专题,深入探索和发现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河南样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将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土地制度改革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是体现新型工业化,二是体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三是体现商业信息化。尤其是新发展阶段,新型工业化体系的完善和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大大促进了农业农村产业体系现代化的构建,从而带动商业信息化的转型升级。其中,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无疑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基础和重要支撑。这表明,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为,只有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才能补齐和平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农业短板,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长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解决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要素流动的难题,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高标准农田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及农业人口规模大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决定着河南现代化的“成色”。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把河南建设成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化农业强省,需要河南各县域经济体切实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和美乡村、带动农民共同富裕。关键是,
河南要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认真谋划好高质量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河南,以全面推进河南乡村振兴为引领,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倾力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河南样板。
01
“三农”是强国之基
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
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事实上,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包括城市工业现代化,还包括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农”是强国之基,乡村振兴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而且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基于当前农村区域是现代化水平“洼地”的客观认识,因而,乡村振兴战略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符合新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趋势。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意味着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无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完成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
如何完成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不仅是二十大提出的政治任务,也是重要的经济任务。因而,需要理清几个客观认识:第一,当前最大的发展空间在农村;第二,需要调动最广大的农民群体的积极性,农民的能动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不竭动力源泉;第三,农业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所以,农村的空间腹地、农村人口红利、农业的产业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源源不断的强劲内生动力。
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新目标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要求。农业强国是中国实现长期稳定向好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美乡村是乡村建设由物质提升到精神富足的更高要求。
新目标、新要求,都需要持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习近平总书记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深入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调研,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农村农民的关心厚爱、对农村发展的深切关怀。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牢记领袖嘱托,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广大县域经济必须扛起担当,把握好县域发展新机遇。
02
打造 “农业强省”,
河南要持续加载两大动力系统
河南是全国农业大省和农村人口规模大省,是农业经济大省但不是农业经济强省。而农业强省有两个显著标志:一是有稳定发展的国家粮仓基地,粮食总产量始终稳居国内首位,在世界粮食生产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是农业产业化体系构建完整,主导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完善,农业产业化体系基本能带动城乡融合及产城融合发展,有效促进城乡产业要素通畅流动,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新格局新形态。
目前,河南农业资源丰富,在新型工业化战略推动下,农业产业结构处在传统与现代转型升级的机遇风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正处在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数字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河南农村规模劳动力资源充足,形成农业人口红利,这是发展河南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河南积极探索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发展转变。2020年,河南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意见》出台,提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行动、高效种养业发展行动、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等十大行动,全力推动河南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化农业强省建设。
河南粮食总产已连续5年稳定在1300亿斤,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强的小麦,不仅解决了自身1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原粮及其制成品600亿斤左右。
但是,面临新时期高起点高标准的发展要求,河南农业农村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无论是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还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无论是城乡融合发展,还是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等,都有诸多难题有待破解。
党的二十大高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旗,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对河南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发展是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河南的发展重大机遇就是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农业强省。
面临国家战略和发展机遇,河南如何顺利实现农业由大到强的转变,需要一个全方位的统筹兼顾,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战略和系统解决方案;如何促进河南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等多业并举融合发展,需要立足河南农业发展区位和资源优势,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根本遵循,以乡村振兴战略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抓手,以构建农业现代产业体系为路径,聚焦农业发展短板,着力推动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农业机械装备能力提升和食品工业产业化提升。
总之,实现河南农业强省需要不断加载粮食生产方式现代化、食品工业产业化两大动力系统,努力实现粮食生产强省和食品工业强省的新优势。
动力一:抓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及种业振兴行动、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加速”转变。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对河南而言,全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0227万亩,已打造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占比74%,总量占全国第二位。高标准农田是河南成功扛起全国粮食核心生产区的重要担当。对粮食主产区县域而言,高标准农田是确保主要粮食作物连年增长的根本保障。加快高标准农田的打造,是实现河南粮食增产提质的根本路径。
二十大报告还提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河南正在打造种业强省。《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推进河南由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转变,在种业振兴行动中走在全国前列。
目前,河南省已成立神农种业实验室,在主要农作物领域建立多个“一流课题”;以长垣为核心打造“中原农谷”,致力于打造千亿级种业和粮食产业集群。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现实基础。近年来,河南农业机械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机装备制造大省,也为提高河南农业机械化率提供了有力保障。10月26日,河南发布《河南省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要加快研制先进适用、高效低损、安全可靠的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农机装备产业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和集群化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
总之,只有创新驱动和科技力量,加速推动打造高标准农田、种业振兴及农业机械化,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创造良好的硬件支撑,才能体现农业强省“现代化”。
动力二:抓好食品工业生产,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及农村建设发展。
长期以来,河南农业产业主要以粮食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企业到如今的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传统单一的粮食粗加工、食品工业一直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主要生产方式,形成了典型的农业资源经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形态。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传统的农业产业尤其是粮食和农副产品加工业,面临很多高耗能、低效率、低附加值等发展问题。其中,农业产业在农业资源的粗加工、深加工及精加工等领域做的不够充分,商品价值、品牌价值和市场价值都没有很好发挥出来。
食品加工业是河南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领域。但横向对比看,河南对主要粮食作物的在地化加工度、精深加工度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这就制约着农业产业化价值和农民的增收致富。近年来,河南在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的基础上,持续发力中药材、山药、花生、辣椒、红薯、大蒜、果蔬等经济农作物的种植及加工,速冻食品、预制菜、酸辣粉等食品工业新赛道的发展,带动了一些县域经济的特色化发展。
《河南省“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绿色食品业强省的目标。《河南省绿色食品集群培育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万亿级现代食品集群,建设绿色食品业强省。
这些省级层面的战略推动和政策发力,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河南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再造河南食品工业新优势。实践证明,只有夯实河南食品工业基础,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河南乡村振兴战略本土化特色化,才能实现河南农业现代化,这是很好的突破点。
03
实现河南农业农村现代化
扛起“乡村振兴”县域担当
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高度来看,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河南样板,广大县域无疑是扛起乡村振兴担当的实践主体和责任主体。河南是县域经济大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支撑市域经济和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盘”。“底盘”稳,则经济大盘向好向稳。如何实现河南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农业强省,需要依托河南广大县域经济体和广大农民群体。
可见,河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最能指望的就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因为,县域经济不仅承载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还承载着加快推进农业强省建设的重任。当下,河南需要切实扛起“乡村振兴”的县域担当。以县域担当推动乡村振兴,需要运用好三大助推器:
一是推动乡村振兴要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载体。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从目前来看,河南县域经济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发展方式、速度、效果等对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各级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深刻领会和把握商机,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支撑。
同时,必须置身于县域经济的大盘中谋划乡村振兴,尤其是要切实以乡镇产业推动乡镇振兴,以乡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党中央提出要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体系。
省市主要是抓统筹、抓规划、抓政策引领,落实实施主要是县乡村三级。一方面,乡村振兴要在县域发展顶层设计引领下,统筹谋划特色乡镇和美丽乡村发展定位、主导产业选择、用地布局、人居环境政治、生态保护、项目建设安排等。另一方面,实现乡村振兴要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当前,农村社会处于深刻变化和调整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多元矛盾、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更要通过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发扬乡村传统文化优势,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质增效。
二是实现乡村振兴要以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价值。
从实践层面来看,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策略在于乡村产业体系建设。产业发展是解决乡村振兴一切问题的关键。因此,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以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价值。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引下,首先要考虑的是县域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改造,从而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是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优质农业,产业链长,发展后劲足,增收能力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根本路径,基于乡村不同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各异的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利益联接机制,让农民参与分享经济收益,以市场化力量链接农户与市场,拉动农业产业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乡村产业品牌体系,以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赋能农业产业价值;同时还要配套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新业态。
三是坚持改革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新时代的使命担当。新的发展阶段,真正做到乡村振兴,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谋划好乡村振兴新格局一盘大棋,做好一篇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首先,地方政府要坚持土地、金融、人才等多领域改革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的思想,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清除阻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种障碍,激发县域经济和农业农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各类主体活力,不断为县域经济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其次,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县域担当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新空间的打造和经济新业态的构建。尤其是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数字化产业的对接融合发展,注重以改善营商环境为基础,以主导产业链大项目招商为牵引,从根本上优化产业结构,以一二三产业链融合发展来整合有效资源,促进城乡要素有效流动,从而激活特色乡镇和美丽乡村建设。
(作者系王牌智库首席专家董事长)
本文首发于河南日报顶端新闻中原策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