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县域现代化③∣上官同君:构建中国县域现代产业体系方略
时间:2022-11-26来源:王牌智库 作者:王牌智库 点击:
次
导读:
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表明,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是中国式现代化。为此,中国式县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夯实“底盘经济”、筑牢“现代化”之基的战略导向。
“郡县治,天下安。”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而中国式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则是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作为全国农业大省,河南如何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为中国式县域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创新,提供可借鉴的“河南实践”和“中国方案”。中国式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顶层设计战略和系统解决方案。为发挥好高端智库“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即日起,顶端新闻·中原策与王牌智库联合推出“中国式县域现代化”专题,深入探索和发现中国式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河南样本”。
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要根本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县域经济领域。因此,县域“底盘经济”现代化已经提高到全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而强化实体经济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至关重要。新时代风口,要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就要着力构建中国县域现代产业体系。
图源:巩义政府网
01
从调结构到建体系:
我国产业“现代化”嬗变需策略调整
近年来,我国正在转换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积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新型工业化浪潮此起彼伏,在当前国内循环主体和国际双循环融合的形势下,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对县域高质量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回顾过去,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优化产业结构也常常成为各地产业发展方向的基本范式。一些地方经济单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呈现出结构优经济体量小实力弱的境况。
这说明,片面强调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和轻重工业结构,沦为没有现实意义的产业策略。因为,这并不能真正解决产业现实发展问题。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经济发展环境的巨变,各地过早脱实向虚的产业结构纷纷遭遇发展困境。整体来看,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完备,已经成为工业大国,产业体系处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在多个关键产业领域存在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疫情的持续冲击也暴露出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风险隐患,迈向工业强国困难重重。
因此,从调整产业结构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发展策略需要加快转变。调结构到建体系,这既是对传统结构问题的深化拓展,更是对解决现实中的产业发展问题具有有效应对。
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中国产业发展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中国产业发展需要探索新的增长点、动力源的客观要求。一是,现代产业体系解决的是区域长期发展问题,唯有长期稳定发展,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二是现代产业体系是内生的,注重立足区域的资源比较优势,依托技术、知识、人才等加快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产业发展基础能力的提升,逐步占据价值链的中高端,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三是现代产业体系力求打破传统产业边界,寻求产业融合发展,让产业内部不同价值环节互动,提升整体产业价值。
02
实体经济是县域高质量发展动力
实体经济是发展经济的着力点。对县域经济体而言,实体经济更是县域经济的主体。从全国县域强县样本观察,第二产业对县域经济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工业制造业是“百强县”的重要支撑。第二产业是“百强县”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产业结构中占比达 5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全国百强县第二产业占比超过50%的县数量达到48个,仅有12个县市第二产业占比低于40%。同时,全国43个千亿县中有40个千亿县的第二产业占比均超过40%。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县域经济二产中的主导产业仍以传统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为主,传统产业占比大,转型升级乏力,抗风险能力弱;二是工业企业体量总体小,龙头企业少且对本地产业发展带动性不足;三是土地、资金和人才等要素保障不足。
因此,对处在工业化中后期的广大县域经济体而言,未来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必须是高度重视第二产业的战略带动发展作用,要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第二产业的技术水平、质量水平,尤其是大力发展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工业制造业构建全产业链的工业格局,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第二产业主导产业优势和产业附加值,同时,也需要积极应对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对制造业利润空间的侵蚀。
当前,在中国实体经济加快转型之际,中国县域经济体必须坚持“第二产业的柱石价值”,县域城市要谋划、建设成为第二产业的集聚地,以实体经济为根基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县域高质量发展必须打好产业转型升级这张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此拓展县域经济发展新空间,激发新潜能。
图源:栾川政府网
03
县域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方法
县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新型工业化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产业保障。因此,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双轮”。县域落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因地制宜落实工业强县发展战略,持续保持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把发展实体经济会作为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强力支撑。
实践证明,加快构建县域现代产业体系,需要以转型升级第二产业体系为基础,以调整和完善产业机构、培育主导产业链产业集群为主体,以优化招商引资工作方法为路径,统筹构建县域现代产业体系。
升级产业体系方法:做好“三大文章”布局现代产业。树立辩证思维,破除惯性思维束缚和传统套路依赖,在全面把握自身资源优劣中找准发展路径。立足县域产业实际,大力做好“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全新转型三篇文章,稳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统筹推进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一是县域主导产业选择。依据比较优势明显、成长性好,技术先进、关联强度高、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高等五大特征来精准选定主导产业。精准选定县域主导产业,全县发力将主导产业培育成带动全县发展的第一产业,统筹实现县域经济增长和人民增收致富。
二是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出台龙头企业上下游延链、补链、强链激励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增强区域产业整体实力。在产业集群发展中,要加大产业量的增长,要加速产业质的提升。
三是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产业基础再造。鼓励县域本土企业注重细分领域做精做深,成为单项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小巨人企业,以技术制高点掌握行业发展的成长密码。通过培育上市公司等形式,不断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让“专精特新”企业成为县域产业的特色标签。
招商引资方法:以“三大硬度”服务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县域招商引资工作,应招大引强,扩量提质,全面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切实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切实强化招大引强“硬任务”、培大育强“硬招数”、载体建设“硬支撑”,坚持总量集聚与结构升级并举,加快构建“创新引领、要素协同、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在项目引建上精准发力。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投资为要”理念,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深入研究产业政策、补强做优产业链条、细化编制招商地图、精心编排目标企业,以久久为功的韧劲、行之有效的举措,确保完成招大引强、招高引新目标。积极落实各项惠企助企政策,高效运转推进产业体系和重大项目专班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全员帮办、全程代办、全力包办,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确保项目建设快速有序推进。
二是在抓大育强上下力。狠抓增量带动和存量提升,聚焦发展基础较好、集群趋势明显的优势产业链,全力培育一批龙头骨干型、创新驱动型、融合示范型、优质成长型企业。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健全完善“亩均效益”评价体系,坚定不移淘汰落后产能、低端产能,为先进产能创造条件。
三是在做优载体上深度着力。坚持以“专业化、特色化、集约化”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完善产业园区企业进入和退出机制,加快“腾笼换鸟”步伐,着力打造产业集聚“新高地”、一体发展“示范区”。积极构建与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相配套的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保障体系。同时,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变革的动力源,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形成各主体协同、全方位推进的创新局面。
(作者系王牌智库首席专家、董事长)
本文首发于河南日报顶端新闻中原策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