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专题研究 NEWS

中国式县域现代化②|上官同君:练好这6大招式,推进县域经济体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时间:2022-11-26来源:王牌智库 作者:王牌智库 点击:
导读:
        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表明,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是中国式现代化。为此,中国式县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夯实“底盘经济”、筑牢“现代化”之基的战略导向。
       “郡县治,天下安。”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而中国式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则是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作为全国农业大省,河南如何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为中国式县域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创新,提供可借鉴的“河南实践”和“中国方案”。中国式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顶层设计战略和系统解决方案。为发挥好高端智库“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即日起,顶端新闻·中原策与王牌智库联合推出“中国式县域现代化”专题,深入探索和发现中国式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河南样本”。
        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是统领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导向和旗帜。遵循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夯实县域“底盘经济”,筑牢县域“现代化”之基,无疑是我国县域高质量发展顺势突围的时代机遇和必由之路。尤其是经济基础薄弱的县域地区发展,有望进一步获得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红利与社会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帮扶。
        因此,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形势,看准方向和目标,把握好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念和发展思维,统筹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县域经济特色发展,努力开创中国式县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01
从平衡走向协调:
持续引领区域经济未来走向
        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体现了我国经济从平衡到协调,持续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生态空间布局走向。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任务进程中,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的重要保障。实现中国式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中国式新发展格局,要求不同区域形成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动局面。因为,区域协调发展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区域发展长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也是化解过去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与问题,深化发展改革,促进市场化发育成熟,优化国土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
        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不平衡的因素和发展模式,在不同区域、领域积攒了诸多不平衡的矛盾问题。伴随矛盾问题的不断转化升级,国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也适时调整和不断强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先后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部高质量发展战略及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尤其是推进东西部合作发展战略,其目的就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中国式高质量协调发展。
        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已经形成地方党委政府的发展共识,并得以在全国不同区域广泛实践。二十大报告再次高度强调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长期规划和部署。
        发展不平衡是区域经济的一种普遍客观存在,唯有在发展中不断动态调整发展格局,方能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平衡;只有发展平衡,才能践行市场化纵深。这就要求正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协调发展作为解决不平衡的方略,通过优化结构化解问题。

02
县域协调发展需要着力破解三大难题
        区域协调发展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明确了发展目标,即优化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县域层面需要着力破除三大难题:
        一是需要走出传统竞争的发展怪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预示着我国城市发展要从单纯的城市竞争时代全面进入新型城镇化等区域协调发展新时代。不可否认,在过去的长期发展中竞争是推动县域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也带来了生态资源破坏、环境污染、财政资金浪费、资源低效利用等问题,这是当前阻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地方生态环境破坏往往受“以邻为壑”传统思维的影响,往往只考虑“一县一域”的环境保护问题,而对其他地区的环境带来破坏或者身受其害的其他地区的环境破坏,漠然视之。这与推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理念是背离的。在当前国家强调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必须加强在环保领域的合作,共赢发展的良好生态条件。
        另一方面,政府间的招商竞争、企业间的市场竞争也造成了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政府财政资金的极大浪费和资源低效耗能,从而导致地方财力难以实现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粗放、零散,经济综合效益水平难以提升,不利于协调发展基础的稳定。
        二是需要以产业差异化为协调发展的主基调。从目前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县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过重,而生产力要素错配造成资源浪费、耗能污染、效率不高,尚未形成跨区域的联动协同发展的基础形态。主要是因为,临近县域之间往往因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大致相当,加之历史原因形成了相似雷同的产业格局。各地在谋划发展、引进新项目投资时,往往会引进同类项目,例如农业种植、特色小镇、农产品加工制造等,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产业同质化和争夺同类资源等问题。
        因此,县域经济必须走协调发展之路,必须以产业差异化为原则,立足区位优和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培育主导产业链和新兴经营主体,营造县域之间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格局,构建县域协调发展产业体系。
        三是需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通常讲,行政区划是阻碍和局限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以往撤县建市设区等行政区划调整策略是推动区域整合发展的优先策略,但也带来了城市发展摊大饼、新型城镇化质量不高等问题。当前“严控撤县建市设区”,被列为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严控”成为明确的基调。
        因此,不管从自身实际情况还是未来区域发展来看,撤县设区的硬办法需要慎之,需要加快探索柔性通路。通过产业连接、交通联通,以跨行政区的产业空间开发模式,走融合发展协调发展之路。

03
县域协调发展需要打好“外联内优”牌
        二十大报告再次为中国式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按下“快进键”。县域高质量发展,已经不单是“一县一域”的发展之事,依托区域协调才是战略保障。县域高质量发展进入联动发展的新时代,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区域协调发展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

        推进县域经济体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着力围绕“外联内优”组合拳,练好6大招式:
        外联:推进县域与周边县市、市际、省际乃至国内其他关联县市的区域协调合作。从县域高质量发展所处的外循环来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逐渐形成,县域与所处城市群、城市圈、中心城市及周边城市融合互动发展进一步加强,县域借势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城市“虹吸效应”带来的副作用。

        招式一:主动对接融入都市圈、城市群建设。县域发展,不是一县一域之事,不能孤岛式发展,也不可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必须跳出县域来重新审视县域,谋划发展县域。当下,各县市要抢抓城市群、都市区和都市圈建设的发展机遇和政策红利,与城市能级更高的国家级中心城市或区域副中心城市等开展全方位对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同城化”进程,依托城乡融合、产城融合通路,积极承接中心城市的资源和产业外溢,协同开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共同构建分工合作、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招式二:积极探索建立跨区域协同合作机制。协同合作,需要地方政府引领和带头推动,通过政府之间协作关系的建立,通过学习互鉴,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合作路径。推动跨区域协同合作,必须要积极破除因行政区域划分带来的各种障碍。在行政区划调整政策收紧的背景下,各地政府要加快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发展举措,要在跨行政区域范围内更好地推动和实施要素优化组合及合理流动。
        具体来说,两地政府应在尊重各自行政管辖权的前提下,从大局出发,对涉及跨区域发展的事项、产业政策和技术经济政策等进行充分交流,相互启发。政府间的跨区域合作关系,包含两种类型:一是同一省域或市域内不同城市政府建立互相交流、考察学习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跨区域的政府合作对接机制,通过发达城市与落后城市之间合作机制的建立,推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招式三:活用“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发展“飞地经济”,不仅是破解县域经济滞后、乡村产业薄弱的重要抓手,更是实现多区域优势叠加、合作共赢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县域经济体可充分利用“飞入地”资源优势,使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生产要素短缺问题得到缓解或解决,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缩小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另一方面,县域经济体通过“飞地模式”打开区域限制的藩篱,实现产业融合,利益同享。

        内优: 推进县域协调发展,着力点包括城乡统筹、产城互动、产业联动等。从县域高质量发展所处的内循环来看,“城乡二元”壁垒逐渐破除,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加速,以县城、小城镇为代表的新型城镇化载体发展潜力凸显。推动县市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以“主题城市+特色乡镇+美丽乡村”三大投资抓手为引领,推动城乡统筹、产城互动、产业联动等。县域协调发展,要持续发挥县城的协调带动作用,更要积极探索县城联镇联村发展的新路。

        招式四:以主题城市优化县城产业布局。县城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的最优选择,是实现带动乡镇及乡村发展的实践主体。因此,必须要注重优化县城产业空间布局。打造县域产业新城、产业集聚区、开发区等平台,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带动产业链完善和延伸,从而推动专业招商,实现以优质项目带动企业在县域集聚,产业在县域壮大,人口在县域集聚。

        招式五:以联镇发展打造特色乡镇群。实际上,推动县域协同发展,乡镇是重要的联动载体,县城和乡镇是一体化发展体系。依托县域中心镇或经济发达乡镇,通过打造一批发展速度快、带动作用强的县域次中心,以镇域经济增长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从而有力推动经济发达镇与周边镇协同发展。积极推动联镇发展,打破单一镇土地资源不足、产业人口不足等问题,以经济强镇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立足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市场潜能,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镇功能完善提高、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不断提升乡镇综合承载能力。

        招式六:以联村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当前,联村发展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种新模式,成为乡村振兴推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村与村互联互通发展、统筹协调发展。如何推动联村发展,一是联村党建,探索联村融合党建的方式,将联村党建工作融合到美丽乡村建设各个领域,即以联村党建引领联合村协调发展,包括联合村资源融合,实现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美丽乡村新格局;二是以联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强村带弱村为主要形式,充分发挥乡贤和乡村能人效应,促进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作者系王牌智库首席专家、董事长)
本文首发于河南日报顶端新闻中原策专栏

上一篇:中国式现代化|上官同君:夯实“底盘经济”,筑牢“现代化”之基

下一篇:中国式县域现代化③∣上官同君:构建中国县域现代产业体系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