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专题研究 NEWS

赴深考察,我们真正该向深圳学什么?

时间:2025-11-14来源:未知 作者:acebm 点击:

编者按:

深圳之魂,不在于楼宇之高,而在于思维之新、格局之广、突破之勇——这正是各地赴深考察最应领悟的核心所在。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高地,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持续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党政考察团密集到访。据统计,全国各省市县区派驻深圳的办事处、招商团队已达相当规模,他们为到访代表团精心规划行程、组织招商推介、搭建招商桥梁、对接产业资源,投入了大量行政资源。

然而,在热闹的考察行程背后,不少考察缺陷于“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现实困境:行程看似充实紧凑,官员考察返程时手握厚厚的招商资料与合影留念,却未能真正触摸到深圳创新发展的内核逻辑,更未能将其敢为人先的精神基因,转化为推动自身发展的实践动能。

一、当前赴深考察模式存在的三大认知偏差

1.行程安排重“实”轻“虚”,认知浮于表面

多数考察团将重心聚焦于企业参观、推介签约、项目对接等“实体性”活动,对深圳发展背后的思想理念、制度创新、文化氛围等“软实力”关注不足。此类安排导致考察成果多停留在技术与项目层面,难以触及区域发展的根本动力。

正如《瞭望》新闻周刊所揭示的,招商热背后,一些地方尚未厘清土地、环境等核心要素指标,甚至在不具备项目落地条件便仓促外出招商;个别地方明知项目落地困难,仍执意签约“刷成绩”,彻底偏离了招商初衷。这种重形式、轻实质的考察模式,实则是新型形式主义的体现。

2.被动接收信息,缺乏深度思想碰撞

传统考察模式多以“看”和“听”为主,官员始终处于单向信息接收端,缺乏与深圳智库、高校及业界精英之间的平等对话和深度交流。这种被动学习模式难以激发深层次思考,更难以实现真正的思想解放。

半月谈评论员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下一些政府走访调研已沦为“刷脸打卡”,脚步匆匆,象征性地转一圈,拍几张照片发到工作群里,“向领导交差”后便“绝尘而去”。赴深考察若也陷入同样窠臼,无疑与“解放思想、学习经验”的初衷背道而驰。

3.资源对接零散分散,缺乏系统整合平台

尽管各省市县区驻深办虽积累了丰富的地方资源,但这些资源多分散在具体项目和部门层面,缺乏能够提供系统性、战略性整合的高端平台。考察团接触的信息和资源呈碎片化状态,难以形成合力推动地方全面发展。

部分考察团疲于赶场参加各类推介会、对接会,却忽略了思想层面的深对话,未能从更高维度把握深圳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考察方式,极大限制了考察效果的转化与升华。

 

二、“思想交流时段”:破解考察困境的关键

反思当前考察模式的困境,结合国内顶尖智库机构近十年在深圳的实践经验,将专门的“思想交流时段”纳入考察流程,被证明能有效提升考察质量。

所谓“思想交流时段”,也称“智库时间”,是智库、高校、商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为赴深考察的地方政府官员考察团专设的智库茶叙交流环节,作为官员务实考察深圳企业之外的补充,聚焦务虚层面的思想碰撞与理念对话,是智库等第三方资源方与官员间的专属互动场景。这一创新做法已在多地考察实践中成效显著,被不少地方官员称为思想解放的“前奏”,为整个考察注入了深层价值。

1.思想启迪平台:构建系统性认知框架

智库、高校等智力机构作为思想汇聚的高地,能够为考察团提供理解深圳及大湾区发展的理论框架和认知工具。通过系统梳理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理念变迁、制度创新和发展逻辑,帮助官员建立起对区域发展的整体性认知,超越“只见表象、不见内核”的局限。

优质智库研究以深度调研为基础,能引导考察团触及深圳发展的思想精髓,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知跨越。这正是赴深考察最为珍贵、也最易被忽视的核心价值。

2.战略对话空间:创设双向对话平等交流场景

不同于常规座谈,“思想交流时段”创造了一个平等对话、思想激荡的独特场景。官员可围绕地方发展的深层次难题,与智库专家、高校学者、行业协会负责人进行坦诚交流,在观点碰撞中激发新思路、凝聚新共识。这种双向互动模式,远比单向接收信息更能推动思想解放。

第三方智库机构的独特价值在于把握“时、度、效”——在关键节点提出深度与广度适配的建议预案,精准回应地方官员在复杂发展环境中的实际需求。

3.资源整合枢纽: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优质智库不仅输出思想产品,更能整合政策、产业、企业、学术等多方资源。通过智库、商会协会等第三方平台,考察团可高效对接契合本地发展需求的系统性解决方案,避免盲目找项目的资源浪费,显著提升招商引资与区域合作的精准度与成功率。

智库等第三方机构的对策建议始终突出“可行管用”,注重实操价值,力戒空谈。这一特质让“思想交流时段”成为官员思想解放的源头,不仅能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还能提供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三、构建长效机制的三大实施路径

1.将智库交流纳入考察标准流程

建议各省市县区驻深办将“思想交流时段”作为赴深考察的固定环节,在行程设计中预留足够时间。原则上,每次考察应安排至少半天的智库等第三方机构专题交流时间(或智库夜话),确保思想对话的深度与充分性。最佳时段宜安排在考察初期,为后续活动提供思想指引。

2.建立差异化智库资源对接机制

根据考察团的不同需求和关注重点,选择相应专长的智库、高校研究所、商会协会进行对接。如侧重于科技创新领域的考察团可对接专注于产业研究的专业型智库及科研机构,关注制度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的则可安排与综合型智库交流,实现资源精准匹配。

3.推动交流成果转化落地

第三方交流不应止于座谈,需建立长效跟踪机制。考察团返程后,可依托智库等机构的持续智力支持,将交流形成的思路转化为具体工作方案;同时借助智库、商会协会资源网络,对接优质投资机构和企业,推动合作意向落地见效。

 

四、从思想交流到政智合作新生态

在深圳及大湾区实践基础上,可进一步推动智库、高校、商会协会与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我们倡议推动“智库公益万里行”活动,鼓励智库等第三方机构走出大湾区,走进全国各地市县区,为地方政府提供公益性的专题讲座与决策咨询,让大湾区的发展经验与创新理念惠及更广阔地域。

这种“地方政府走进来汲取智慧、智库机构走出去传播理念”的双向流动模式,正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良性循环,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智力活水,构建起政智协同的全新生态。

 

结语:以思想解放引领考察实效

赴深考察模式的革新,关键在于从“重项目、轻思想”转向“思想引领、项目跟进”。设置“思想交流时段“并非简单增加考察环节,而是重构考察理念的创新举措。

赴深考察亟需一场“头脑革命”。实践证明,思想启迪先行的考察模式,能够有效提升考察活动的系统性与时效性。期待更多地方政府在赴深考察中重视与智库、高校、商会协会等第三方资源的深度交流,通过多元思想碰撞,对接大湾区优质治理资源,真正实现开启学习深圳之门,实现“解放思想、拓展视野、推动发展”的考察目标。

有价值的考察,不仅在于引进多少项目,更在于理念更新有多深、视野拓宽有多广——这理应成为每一个赴深考察团深圳之行最珍贵的收获。

 

(上官同君系王牌智库首席专家、董事长)




上一篇:中新社专访王牌智库:千年宋陵四季“走红”背后的智库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