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智库国策研究||全国人大、政协常委会同步聚焦脱贫攻坚的深意
时间:2017-09-06来源:王牌智库 作者:王牌智库 点击:
次
8月底,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上审议了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报告,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22次会议也围绕“实施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和全国政协常委会议“不谋而合”关注脱贫攻坚,看似巧合,实则必然。精准扶贫行至今日,无论是已取得的成绩还是依然存在的困难,都激励全国人民继续奋进,坚决消除贫困。
成 绩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人心,四梁八柱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良好态势已经形成。”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 刘永富
2013年至2016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4335万人,年均减少1391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至4.5%,年均下降1.4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实际增长10.7%。
这些沉甸甸的数字,创下我国扶贫史上的最好成绩,也使中国的减贫事业继续在全球保持领先。这一切的背后正是顶层决策的智慧勇气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困 难
距离党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只有千余天,平均每月脱贫要达到近100万人,平均每分钟脱贫约20人。
然而,至今仍有4335万贫困人口徘徊在绝对贫困线下,他们的脱贫难度大、成本高、见效慢,成为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
贫困程度深
全国人大农委和民委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2016年民族八省区贫困人口为1411万,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32.55%,贫困发生率9.34%,高于全国4.84个百分点,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
从全国看,贫困人口规模在300万人以上的省份还有6个,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县和贫困村分别有100多个和近3万个,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比例从2015年的42%上升到2016年的44%。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问题越发突出。
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徐绍史指出,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效益和可持续性有待提高。财政资金被视为“唐僧肉”、变相“大水漫灌”、用于收益性资产投入偏少等问题依然存在。地方资金投放重硬件、重当下,轻软件、轻长远,这样的问题也应引起重视。
形式主义问题严重
刘永富剖析了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倾向性问题:
有的政策措施表面看帮扶到户到人,实质上不顾贫困户真实需求,是缩小版的“大水漫灌”;有的帮扶措施盲目跟风,贫困户受益不大;有的地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措施跟不上,搬迁户存在无业可就、回迁生产等问题;有的地方算账脱贫、突击脱贫,脱贫基础脆弱,存在返贫风险。
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刘永富对此也有深刻认识:有的不从实际出发盲目发展产业,有的集中资源“垒大户”“堆盆景”,有的层层加码患了“急躁症”,有的制作展板表册只为应付检查,有的驻村干部存在“挂名”“走读”现象。
建言献策
脱贫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展望未来,如何以更大的决心、更精确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克服重重挑战,取得最终的胜利?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审议意见和全国政协常委的建议发言越来越精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村和因病致贫贫困户的支持力度,坚决攻下“坚中之坚”;坚持求真务实,力戒形式主义,取消一切不必要的填表报数和检查评估,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坚持从严考核,倒逼真抓实干,严防弄虚作假,确保坚决打赢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龙庄伟:不仅仅要达成到2020年的近期目标,从现在就要开始谋划长远脱贫。现在农村和城市的低保户、孤寡老人、病残人员也应作为贫困户进行单独统计,因为他们一旦失去保障会重新返贫,要对这部分人群的稳定脱贫进行谋划。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明雯(来自贫困地区四川省凉山州):根据入户调研建议,教育扶智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只有通过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改变下一代的观念,才能实现从“输血”到“造血”功能的转变。
全国政协常委朱之鑫:虽然目前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已经形成,无论从力量投入还是脱贫时效看,社会扶贫的力度都明显加大,但还需要在参与程度、扶贫方式、资源统筹、信息对接等方面,进一步发挥社会扶贫的潜力和优势。
全国政协常委黄康生:对于深度贫困地区可考虑出台特惠性的政策措施,同时设立地区脱贫攻坚投资基金,重点用于贫困区域内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对列入规划的道路、饮水等建设资金,由中央财政全额补助。
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村脱贫三大目标: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从目前情况看,减少贫困人口已明显见效,这为贫困县摘帽打下重要基础。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县的分布相对集中连片,大多生存环境恶劣、致贫原因复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口大。如果只注重对人、户、村的脱贫,忽视对区域性整体贫困中突出问题的解决,不仅脱贫难度大、代价高,且成效难以巩固。对此,建议:
切实把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纳入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脱贫难更难在整个区域的发展滞后。加快这类地区发展,不是要短期赶上发达地区,而是要使当地加快形成能够确保贫困农民如期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条件。尽快解决好这类地区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基本医疗保障等问题。
加强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发展的规划引领。这类地区当前发展不在求快求全,而要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行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市场能办的事由市场去办,政府要做的主要是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以及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在国家层面加强对这些地区发展规划的引领。
加快创新和完善片区发展的工作机制。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既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涉及地方与地方的关系,必须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片区联系协调机制层级和规格,进一步压实省级责任,完善有关部门与地方政府、片区内各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对工作进展的监督检查。
加强对边境地区脱贫攻坚的力度。建议将边民扶持列为中央事权并设定最低补助标准,把一线危旧房全部纳入农村危房改造支持范围,提高边境贫困村公路建设和补助标准,加快改善一线边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凝聚人心,增强其戍边守疆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产业扶贫力拔穷根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客观存在反映贫困的产生归根到底是区域经济发展不足。因此,对于区域性整体贫困地区不能仅仅依赖于对一户、一村的具体扶贫措施的“单点突破”,要要注重对全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谋划”。
王牌智库认为,精准扶贫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深度贫困地区要想真正完成脱贫任务,要认真落实“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的要求——立足市场发展趋势,谋划产业布局。重点发展贫困人口能够受益的产业,如发展特色农业、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服务业等,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增收,通过产业扶贫力拔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