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原文
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在会上要求,今年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烦扰群众的证明和手续摸清情况有力作为,四类“烦民”的证明和手续——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能通过个人现有证照来证明的,能采取申请人书面承诺方式解决的,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一律取消。
其后,各省份也都召开了“放管服”相关会议。
李克强总理强调:放管服改革——重在“五为”
做好今年的“放管服”改革,重点是做到五个“为”:
一要为促进就业创业降门槛,以进一步减证和推进“证照分离”为重点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全面推行清单管理制度,把不该有的权力坚决拦在清单之外;
二要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切实减少涉企收费,不折不扣落实今年已出台的使企业减负1万亿元的措施;
三要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破除制约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的各种羁绊,下决心彻底打破各种互为前置的审批怪圈,着力推动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除涉及安全、环保事项外,凡是技术工艺成熟、通过市场机制和事中事后监管能保证质量安全的产品,一律取消生产许可。落实95%以上外商投资项目实行备案管理的开放、便利措施,吸引更多外资;
四要为公平营商创条件,放管结合并重推进,明规矩于前,明确市场主体行为边界特别是不能触碰的红线;寓严管于中,充实一线监管力量;施重惩于后,把严重违法违规的市场主体坚决清除出市场,严厉惩处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无论是综合部门还是专业部门都要落实监管责任;
五要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大刀阔斧砍掉各种“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大力提升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气、暖等公用事业单位及银行等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打破“信息孤岛”,提高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
放管服
“放管服”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
“放”:中央政府下放行政权,减少没有法律依据和法律授权的行政权;理清多个部门重复管理的行政权。
“管”:政府部门要创新和加强监管职能,利用新技术新体制加强监管体制创新。
“服”: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将市场的事推向市场来决定,减少对市场主体过多的行政审批等行为,降低市场主体的市场运行的行政成本,促进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简政放权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简言之:
“放”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
“管”即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
“服”即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放管服”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一系列改革举措带来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正在全国各地、各级政府内部展开,深刻地改变着政府权力运行的“逻辑”。
浙江省:最多跑一次,跑出加速度
浙江省委首次提出了“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和目标,全面推进简政放权,倒逼政府转型,做真心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浙江省委书记车俊解释道,“最多跑一次”是按照“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和目标,从与企业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最紧密的领域和事项做起,逐步实现全覆盖。
减员增效,“一窗通办”办事材料越来越少。优化营商环境、便民服务”零上门“。提供招商引资全程服务。省政府”一线监督“,监督整改“回头看”!真正为企业实现松绑,全力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投资环境优”的政治环境。
山东省:简政放权需配套措施支持,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今年以来,山东进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明确提出加快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发展服务最优”的“三最环境”。通过“压职能”“压流程”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山东的做法是“减无可减,应放尽放”,力度很大。
“放管服”改革是政府对自身职能的变革,是“革自己的命”。行政人员要从“审批者”变为“监管者”“服务者”,难以刷出过去的“存在感”,反而会有不少“失落感”。因此,推行相关改革会遇到角色转换的阻力,这是一个普遍性问题。
山东推进改革的力度大,阻力也不小。“在一些地方,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意识、等级观念等,使放管服改革面临更大阻力。”山东一位干部表示,要转变传统观念,变“卡位干部”为“人民公仆”,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这是长期的任务。
目前,改革进入深水区,艰巨性、复杂性和纵深性不断增强。新一轮改革已经越过“帕累托改进”阶段,难免要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
正因如此,改革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搞好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地改革,拆除各种利益藩篱,堵住利益输送的渠道,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江苏省:“不见面审批”,5张清单、1个平台、7项相关改革
“不见面审批”,改革跑出加速度。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前提是明确哪些事项可以“不见面”。省级部门和各设区市、县(市、区)政府依据标准化行政权力清单,全面梳理公布“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明确审批部门、项目名称、办理要件、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办理时限、收费标准和具备网上办理的条件和要求等,向社会公布。
随着“5张清单、1个平台、7项相关改革”为系统架构的“放管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江苏致力打造升级版,通过更加彻底地“放”、更加有效地“管”、更加精准地“服”,实现“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创业创新活力最强”目标。江苏省政府办公厅集中出台4个文件,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支撑。今后,“不见面”是原则,“见面”是例外。
河南省:进一个门,办各种事
近年来,河南省紧扣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影响干事创业的“痛点”和市场监管的“盲点”,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把“群众办事是否方便”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做好“最后一公里”服务,实现群众“进一个门、办各种事”。
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原则,河南多地市(县)区成功推行“一口受理”服务模式,各个审批窗口平行受理业务,实现服务优先、辅导靠前、受审分离,破解群众门难进、排队多、事难办等问题。据测算,“一口受理”服务模式使群众排队时间缩短50%以上,审批效率提高了30%以上,真正实现让群众少跑腿。
辽宁省:成立全国唯一的省级营商环境建设督查机构
2017年年初,辽宁省政府经中编办批准,成立了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将原中小企业局人员编制划转,在不增加一个编制、一个人员情况下,建立了专门的省级营商环境建设督查机构。
据统计,除了辽宁省,其他省份都未设立类似的政府部门。也就是说,辽宁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省级营商环境建设督查机构。
那么,辽宁为何设立这样一个全国唯一的建设督查机构呢?
众所周知,2016年,中央查处了辽宁拉票贿选案,涉案的省部级官员就达7名;辽宁经济亮红灯,GDP实际增速为-2.5%,是全国唯一负增长的省份,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倒数第一。无疑,政治生态破坏对经济发挥在那产生了恶劣影响。对此,辽宁找到的“钥匙”之一,就是优化营商环境。
继成立全国唯一的省级营商环境建设督查机构——辽宁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之后,今年2月1日,《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实施,这是东北地区首部规范营商环境建设的省级地方法规。根据条例,对于违反条例情节严重的工作人员,将对其给予引咎辞职、责令辞职、降职、免职、辞退或解聘处理。
在3月5日的辽宁代表团开放日上,李希表示:未来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突破口,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
然而,在基层现实中,与“放管服”改革相背离的政策,如奇葩证明、乱收费等,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成为横亘在政府与群众、企业之间的障碍,应当引起政府的反思和重视。
云南省:省长痛批厅局办中介机构乱收费乱发福利
6月13日,云南省政府召开会议落实国务院关于放管服改革会议精神。
会上,云南省省长阮成发重点讲到的两个问题就是,一是提高认识、增强云南“放管服改革”的紧迫感;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壮士断腕推动“放管服改革”在云南落地生根。
会上,省长阮成发怒了,痛批厅局办中介机构乱收费乱发福利。
阮成发说,对于政府来说“法无授权不可为”;而对于企业和群众来说,法无禁止即许可即自由,“政府办事人员不要设卡人为制造矛盾”。他举例说,在滇中某地区,一个企业完成投资审批要一年时间,“我要是投资商早走了”。他谈到了云南的政商环境,“云南有些地方的政商关系,要么太'紧密'官商勾结,要么'老死不相往来',亲和清做得都不好。”他说,政府官员不能有“官本位”思想,要营造尊重企业家的氛围,“企业家是'老大',产业才是第一位的”。他还在会上举了几个例子,说明云南推动“放管服改革”的迫切性——个别委、办、厅、局下属、相关的中介机构有十多家。阮成发问道:“你搞那么多中介机构,无非是安排人、收管理费,现在你收了费干什么?还敢乱发福利吗?”
辽宁省:辽宁曝光部分破坏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6月14日,辽宁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点名曝光了一批“破坏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一:沈阳市和平区政府执法局长期租用企业商业用房,拒不支付房租。经督办,和平区政府在整改方案中承诺3个月内解决,但承诺到期后,和平区政府未履行承诺,违反了《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机关及其部门应信守承诺”的有关规定。
典型案例二:锦州市国土局凌河区、古塔区分局征收部分门市房“土地年租金”。锦州市本级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清单目录中没有该项收费,违反条例乱收费。
典型案例三:沈阳市皇姑区和沈河区,对其承办的营商环境案例,未按上级要求在规定时限办理和上报,违反了条例中“凡是企业和群众对损害营商环境的举报投诉,必须在七个工作日内书面答复”的相关规定。
典型案例四:盖州市工商、税务等部门在为企业办理“五证合一”时,互相推诿,简单机械按照条条框框执行规定,给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造成困难,违背了条例中“政府部门应当树立主动、协调服务理念”的要求。
王牌智库认为,近年来,“放管服”改革已成为各级政府“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与中央要求和群众期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屋漏在上,知之在下。为持续释放“放管服”改革的制度红利,必须从企业、群众真实需要的角度入手,以政府的“减法”换取企业及群众的“加法”。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王牌智库认为,“营商环境”应当成为各级政府反思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足的“一面镜子”。各级领导干部唯有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一抓到底的韧劲,稳扎稳打地推进放管服这一“刀刃向内”的政府自我革命,为企业打造良好的创业、创新和营商环境,才能顺畅地激发市场活力,彻底盘活经济社会发展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