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食品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是以地方特色农产品为原材料的食品加工业,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标志,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在培育特色食品产业方面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根基和产业基础优势。
数据显示,2018年以前,河南食品业经济总量多年位居全国第二,主要食品产量稳居国内前列。但是,2019—2020年,规上企业营收落下跌至第五位,2021年下滑至第六位;利润总额更是一路下滑。经历了快速发展、升级转型、低谷困境之后,河南食品产业需要发挥好农业大省的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农食产业融合为抓手,发展特色食品产业,锚定新消费、新机遇,以构建特色食品产业集群优势换道领跑。
一、河南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2022年,河南省粮食产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优势特色农业不断壮大,产值占比57.8%。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109家,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4%。预制菜产业异军突起,酸辣粉市场份额占全国80%以上。河南食品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3.4%,为五大主导产业之首。可见,在整个食品产业板块中,河南已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和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形成全国最大的肉类、面粉及面制品、速冻食品、调味品、休闲特色食品产业集群。
长期以来,河南食品头部企业拥有双汇、三全、思念、白象等国内一线品牌、“中国驰名商标”。新消费趋势下,河南特色食品产业涌现出众多新品牌、新产品,双汇、三全预制菜、嗨吃家酸辣粉、锅圈食汇火锅食材、蜜雪冰城茶饮、卫龙辣条食品等新锐产业。
现阶段,河南食品工业的规模效益与农业资源的丰富程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资源与产业形成“落差”,且缺乏优势头部企业及特色产业集群,同时面临产业集中度低,龙头企业转型升级乏力,产品附加值低,优势品牌转型慢和食品安全等诸多问题。
一是食品企业布局散乱,产业集中度低。食品工业经营方式粗放,行业品牌影响力较弱,竞争力不强。根据《2021年河南省食品安全与发展状况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省食品生产经营市场主体105.2万家。其中,获得生产经营许可的48.4万家,登记的食品“三小”单位(小作坊、小经营店、小摊点)达56.8万家。“三小”数量远超登记经营许可企业数量。这种非正规的食品工业经营方式,凸显了河南食品工业经营方式粗放、硬件设施和工人技术水平偏低、人才和创新不足、行业品牌影响力较弱等问题。
二是龙头企业大而不强。目前,河南有相当数量的食品龙头企业处于价格、规模、生产要素投入低层次竞争阶段。大中型龙头企业规模不足、产品质量档次较低。由此可见,河南传统农副产品加工业多,而科技含量高、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高、精、尖、新”产品不多,致使产品销售市场的半径局限,经济效益不高。
三是精加工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农副食品加工业的附加值偏低。产品精深加工度不够,加工转化增值率低。河南小麦加工能力虽然占小麦生产总量的2/3,但主要还是以面粉加工为主,且产品品种少、档次低。另一方面:河南食品工业的产品附加值一直难以提升。产品研发能力低,创新型人才不足,新开发产品少,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需求。
四是转型升级步伐较慢,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弱。受传统食品产业现代化程度低的影响,河南食品工业在市场化能力、研发能力、品牌创新、市场运营等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突出表现:食品企业对消费市场没有清晰的把握。一直以来,河南食品业发展的观念都是“产供销”这条路径,产是第一位,销排在最后。但实际上,市场渠道发展权重更高,行业发展已经潜移默化地转变为“销供产”,以市场带动供应,进而带动生产。另外,食品企业对市场的敏锐度不高。河南涌现出一批新的食品品牌,拉动食材资源集约,进而带动生产。而传统食企,多半没有跟上新消费趋势,品牌和渠道及营销场景老套、陈旧,无法顺应市场纵深变化。
二、特色食品产业助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
食品产业主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致茶制造业等。2021年,河南省食品产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四大门类占比分别为56.5%、23.9%、11%和8.5%,低附加值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占比一半以上,而代表精深加工的食品制造业、高附加值的酒饮茶以及高税收的烟草制品业占比明显偏低。从产业结构来看,河南食品产业丞需突破困局、转型升级。
做优特色食品产业成为助推现代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特色食品产业在河南省食品产业中占比高、社会影响大,是河南省食品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核引擎。河南依托锅圈食汇、千味央厨、双汇、嗨吃家等特色食品龙头企业,聚焦食品供应链,抢占预制菜、酸辣粉等细分领域。其中,酸辣粉产业迅速发展,通许县酸辣粉已经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酸辣粉产业基地。此外,以预制菜为抓手,通过培育一流的“链主”企业,打造具有竞争力的食品产业集群等多种方式,实现食品产业的优势再造。
“政策+市场”双重利好,食品行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市场供需两旺。供应端:作为食品工业大省,河南食品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经过多年积累发展,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产业链较为完整的现代食品产业体系。需求端:新消费驱动传统食品产业各个细分门类不断发展壮大,食品产业在全国开启了新一轮消费升级及赛道细分,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创新应用,新消费趋势助推需求扩容升级,创造消费新场景。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引导地方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推动形成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新发展格局。2023年3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河南迎来战略叠加的机遇期。一是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产品原料供应基地。二是构建特色产业集群。三是传统优势食品产区转型升级。从顶层设计角度,以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为主线,给新时代如何推进传统食品工业化、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三、河南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思考
食品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具有广阔的市场。如何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顺应新消费的新需求?全力提高农产品转化率,加快培育消费新业态,塑造特色食品品牌,推动食品产业“三链同构”提档升级、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这是新时期河南食品产业发展的时代答卷。
1.聚焦需求端“科技力量”,强化供应端产业链,以“农头工尾”助推食品工业现代化
农产品的转化率作为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不仅反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
从供需两端全面提升农产品转化率。从需求端来看,积极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体系,聚焦食品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科技需求,围绕食品新资源挖掘与转化技术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优化供应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的综合效益,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河南在招商引资时,不仅要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需要积极培育适合地方特色食品加工的装备制造业,尤其是要盯住能够转化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制造技术。食品加工业离不开先进技术与装备制造。
2.分类施策力促老品牌复苏,培育消费新业态加快品牌升级,优化金融服务为食品产业注入动能
品牌分类施策,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第一,在促进食品新势力品牌发展方面,积极发挥研发设计、产品包装、展示交易、直播电商、社交种草等多平台传播优势。做好支持和引导工作,在资金支持、商标保护、专利注册等方面为新锐品牌提供便捷服务。第二,推动老品牌复兴,实施老品牌“年轻化”,拥抱年轻消费群体,积极推进与高校院所的研发合作,并借助数字化销售模式和社媒推广模式,在产品创新、消费者创新、渠道创新以及营销和供应链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解决老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探索设立品牌发展基金,引入专业品牌运营商,通过多种市场化方式,引金融“活水”增企业活力,盘活老字号品牌,增强企业经营源动力。第三,适应新消费。渠道为王,拓宽线上线下组合式立体营销。推动品牌与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线上平台合作。拓宽“社媒种草+平台背书+直播带货+电商转化”的新型组合式营销渠道。
3.培育河南地方特色食品产业,以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路径,升级现有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
突出差异化属性,形成可持续发展新业态。擦亮特色食品老品牌,在全国范围内打响知名度,提升产品影响力,扩大消费群体与消费场景再造,促进地方特色食品融入全国统一市场。
一是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地方特色食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地域文化。很多地方特色饮食,尤其是“老字号”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蕴含着一整套与食材遴选、配料加工、菜肴烹制和美食消费相关的知识和实践。加强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品牌培育,讲好地方特色食品的“文化故事”,能够促进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是提升地方特色食品知名度。深度挖掘地方特色食品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赋能”,促进传统历史文化、节庆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地方特色食品品牌,能够有效激发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提升地方特色食品的附加值和食品企业的软实力。
三是助推旅游和经济发展。地方特色食品往往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通过美食吸引着游客前来品尝,从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地方特色小吃的生产加工、销售和宣传也带动了食品工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繁荣。
4.打通“一二三”产业融合新赛道,建构”三链同构”的食品产业发展生态圈
特色食品的原材料源于农产品,没有规模化农产品,就很难有食品加工的可能,没有一二三产融合,也很难构建区域经济的内生动力。培育特色食品产业,应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建设农业食品产业生态圈,构建“产才”融合生态圈,以产聚才、以才促产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构建“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模式。第一产业做优、做强,发挥河南小麦,水稻等特色种植面积大、产量高的资源优势,积极推广先进技术,组织好企业,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价值链筑牢利益链,共建共享新局面。
二是构建“二产接一连三”融合模式。食品工业优势再造带动三产大融合,“农头工尾”做强食品工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推动冷链食品、休闲食品、特色功能食品等加快升级,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链,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探索“三链同构”的河南实践路径,加大粮油品牌培育力度,打造河南粮油公共品牌,打造全国重要的预制菜生产基地,抢抓特色食品业优势再造和换道领跑的机遇。
三是“产才”融合模式,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和环境,打造人才“生态圈”。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加快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创新的“新农人”,结合食品产业的农业科研、生产、管理、营销全面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人才需求,聚焦乡村振兴、产业短板等问题,对接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构建创新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大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产业自我发展能力,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和人才支撑,以人才汇聚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延伸。
小结
特色食品产业进入新阶段,如何把握新消费趋势,培育现代特色食品产业新业态,对河南食品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食品产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是河南食品工业的重要发展载体和增长引擎,在稳定工业经济增长、推动现代农文旅经济发展、促进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充分发挥河南农业资源优势,精准发力特色食品产业,做大做强产业集群,顺应新消费趋势,瞄准建设万亿级现代食品产业的目标,建设稳定的农产品原料供应基地和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才能形成特色食品产业“特色”发展的“河南模式”。
(作者:王牌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员 汪磊)
声明:本公众号文章仅用于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文字、图片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