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楼市止跌回稳需出“组合拳”
时间:2025-11-10来源:未知 作者:acebm 点击: 次
编者按:
保租房改建是亮点
深圳楼市止跌回稳需要“组合拳”
香港“撤辣”一招见效,深圳调控需告别“小步缓行”。
深圳近期推出非居住房屋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是盘活存量资产、破解职住平衡难题的务实之举。将闲置的商业楼宇、写字楼、酒店等转化为保租房,既激活“沉睡”资产、创造持续现金流,又有助于引导郊区租客回流中心城区,缩短通勤距离,实现居住与就业的更优衔接。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深圳楼市“有价无市、止跌乏力”的深层次症结,绝非单一租赁政策所能根治。租赁市场优化是重要的“民生配菜”,而购房市场信心重建才是“稳市主菜”。在渐进式调控边际效应递减的背景下,深圳亟需拿出系统思维,推出真正有力、有效的深圳版稳地产“组合拳”。

一、楼市症结:信心缺失与流通阻滞,温和调控已难破局
现实数据揭示困境:一方面,深圳甲级写字楼空置率攀升至31.6%,核心区与非核心区市场分化加剧,大量商业资产利用率低下;另一方面,住宅市场表面有成交支撑,却难掩“止跌基础不牢”的实质。
不同机构数据出现分歧,如有统计称二手房连续8个月超5000套,亦有数据显示10月前18天仅成交2007套,这恰恰反映市场仍处底部震荡阶段,购房者信心严重匮乏。
更为关键的是,9月出台的分区限购政策,仍在福田、南山、宝安新安街道等核心区域保留较多限制:企事业单位购房需设立满1年、缴税100万元、员工10人以上等条件,非深户购房仍需1年社保。
这在无形中将具备购买力的改善型、投资型需求阻挡在核心区市场之外。保租房政策有助于解决居住刚需,但无法疏通“有购买力者不敢买、符合条件者买不了”的市场流通梗阻。
二、香港启示:政策“组合拳”如何迅速激活市场
香港楼市在经历周期性调整后,通过一系列精准施策实现了市场止跌回稳。其政策设计的系统性与执行力度,为深圳提供了重要参考。
全面撤销住宅物业需求管理措施(俗称“撤辣”)是香港稳定楼市的关键一步。去年2月,香港特区政府宣布撤销所有住宅物业交易额外印花税、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这一政策彻底消除了外来买家的额外交易成本,向市场传递了明确的鼓励信号。
同步修订的物业按揭贷款措施,将价值3000万港元或以下的自用住宅物业的按揭成数上限调整至七成。这一举措显著降低了购房首付门槛,有效激活了潜在需求。
针对人才引进与资金流入,香港推出了“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要求申请人在港投资不少于3000万元,并放宽物业投资限制。同时,“高才通”计划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近三成选择在九龙东、观塘等区域租住,直接带动了当地住房需求。
在供应端,香港房屋委员会通过缩短新居屋禁售期从15年至10年,增加了市场流动性;同时将“白居二”配额增加至7000个,并将绿、白表配额比例由40:60调升至50:50,优化了保障房与商品房的衔接机制。
香港政策的特点在于响应迅速、措施全面。从去年10月初步调整到今年2月全面撤辣,仅用了四个月时间。这种快速响应机制避免了市场陷入“下跌-观望-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
三、智库建议:五招组合拳,为深圳楼市注入复苏动力
基于王牌智库的调研与研判,并结合香港成功经验,建议深圳推出以下五大实招,力争快速扭转市场预期:
1. 核心区供地与限购松绑双管齐下,激活即时需求
短期内于福田、南山区适时推出优质住宅用地,并勇于以反映其价值的高地价出让。核心地块是楼市的“价值锚点”,合理的高地价并非推高房价,而是向市场传递“深圳核心资产价值依然稳固”的明确信号。
同时,应彻底放开福田、南山及宝安新安街道的限购,取消企事业单位购房的各类不合理限制,让具备购买力的群体顺畅入市,有效激活核心区域购房需求。
2. 写字楼补贴与总部经济激励并举,培育长期需求
针对甲级写字楼高空置率问题,建议对福田、南山、罗湖等核心区域的写字楼租户给予一至两年的租金补贴,此举既能提升出租率,又可吸引企业入驻,从而带动就业与衍生住房需求。
应加大对内地企业研发总部迁入深圳的奖励力度,可参考福建等地对研发总部高达3000万元设备补助的标准,在前海现有政策基础上,叠加税收返还、人才住房配套等优惠,重塑“深圳引力”。
3. 减免二手房交易税费,畅通市场循环
当前深圳二手房增值税征免年限虽已调整至2年,但改善型需求的置换成本依然较高。建议对成交金额较高的二手住宅(如超千万级别),推出税费全额减免或提供大额补贴。
按现行税率计算,一套千万级住宅的契税、个人所得税合计可能超过20万元,予以减免将显著降低置换门槛。唯有让二手房市场顺畅流动,形成 “卖旧买新”的良性循环,新房市场方能随之回暖。
4. 借力重大节会宣传,提升城市综合吸引力
紧抓承办全国十五运会、2026年APEC峰会等国际性、全国性重大活动的机遇,加大城市形象宣传推广力度,向全国乃至全球充分展示深圳的创新活力、发展潜力与宜居环境。
城市吸引力是楼市信心的基石,正如北京APEC、杭州G20后城市价值获得显著提升,深圳应借助这些顶级平台,让更多人认识并认同其发展前景。
5. 协同发展保租房与商品房,完善住房供应体系
在持续推进非居住房屋改建保租房政策的同时,需着力优化供应结构,重点在产业集聚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布局房源,切实提升“职住平衡”水平。
通过保租房有效满足新市民、青年人的基本居住需求,为其积累财富、未来步入商品房市场创造条件,最终构建起“保障房托底安居、商品房满足改善”的协同发展格局。
四、沙盘推演:香港经验对深圳的启示
香港楼市政策的最大启示在于从需求管理转向生态建设。香港通过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扩大非本地生学额等措施,为楼市引入持续需求。
深圳可借鉴此思路,在吸引人才和资金方面推出更有针对性的措施。特别是在前海等重点区域,可考虑进一步放宽投资置业限制,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培育新的住房需求源。
香港在保障与市场协同关系的处理上也值得参考。2025年施政报告推出了公营房屋六项核心措施,包括调整居屋申请者比例、增加“白居二”配额等。
对深圳而言,在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的同时,也应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二手房市场税费减免、商品房限购优化等措施激活市场流动性,形成良性发展格局。
政策响应速度与力度的拿捏至关重要。香港案例表明,当市场出现根本性变化时,温和渐进式的调控效果有限,需要更有力的政策来扭转预期。
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若继续步伐迟缓,不仅可能流失本地改善型需求,更恐错失吸引外部资本的良机。
结 语:
面对当前市场,深圳可考虑在核心区域适度优化限购政策,吸引具有实际购买力的改善型需求入市,同时通过税费减免降低交易成本,让二手房市场率先活跃。
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深圳楼市的止跌回稳,不仅关系到本地经济健康发展,更对全国房地产市场调控具有示范意义。
唯有拿出改革初期敢为人先的魄力,推出切实有力、协同配套的政策组合拳,方能推动楼市尽快回归理性、健康的运行区间,真正履行其作为先行示范区的使命与担当。
(上官同君系王牌智库首席专家、董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