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动态 NEWS

徐鸣:把江苏建设成为生态循环农业大省

时间:2023-06-10来源:未知 作者:acebm 点击:
徐鸣:把江苏建设成为生态循环农业大省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三农”工作作了精辟论述,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既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又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生产关系着人口大国的粮食及其它大宗农产品的供给安全。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既要保证农业生产维持较高的产量,又要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必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把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在一个最小的范围,以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契合。
 
一、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当前的一个紧迫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大规模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使城乡垃圾、污水和工业废气、废水、废弃物等都得到了有效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大为提高。相比之下,农业面源污染成为了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突出问题。许多湖泊、河道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藻大量滋生,在一定程度上与农业面源污染大有关联。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为了当前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紧迫任务。
 
早在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指出:“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要推行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完善节水、节肥、节药的激励约束机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更好保障农畜产品安全。对山水林田湖实施更严格的保护,加快生态脆弱区、地下水漏斗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区治理,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所谓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化肥、农药及其它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田化肥、农药的施用,畜禽及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等。2015年4月,国家农业部即发出《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工作目标:“一控”,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两减”,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肥料、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全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三基本”,即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利用。此后,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十四五”全国绿色农业发展规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都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出了要求。
 
这些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及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部门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狠抓“一控两减三基本”,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据《202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全国水稻、小麦、玉米化肥利用率为41.3%,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为78%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8%,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0%以上。应该讲,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的成效是显著的。但从农业农村实际调查研究的情况来看,在化肥农药“两减”方面,一些现代设施农业的“两减”情况比较好,一般家庭农户的减控情况不太好;在畜禽粪污处理方面,大型畜禽养殖场综合利用比较好,小型畜禽养殖户处理情况不够好;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城镇周边农村的利用率比较高,边远地区农村的利用情况不太好。在化肥农药减控数据方面,农业部门的数据与农资供销部门的数据也有一定出入。据江苏省农业农村部门统计,2021年,全省化肥、农药施用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12%、15%;而江苏省农资供销部门统计:2019年,销售化肥378.5万吨,农药4.9万吨;2020年销售化肥350.9万吨、农药4.6万吨;2021年销售化肥335.9万吨、农药3.5万吨;2022年,约销售化肥385万吨,农药3.5万吨。从农资供销部门数据分析,化肥、农药施用量逐年有下降,期间也有波动。我们认为,即使按《202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化肥利用率也仅达到了41%左右,也有将近60%的化肥排放在自然环境之中,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仍任重而道远!
 
 
二、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必须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生态农业,也称绿色农业,是按照生态文明要求,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传统农业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兼顾了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总体上,生态农业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凡是相比较而言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生产方式都可以称之为生态农业。应该讲,减少化肥、化学农药的施用,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效率,都是生态农业的题中应有之义。2005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发表文章《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他在文中提出:要“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工业化和经济生态化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深人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循环农业,也是一种生态农业,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循环农业是一种生态友好型的农作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但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一般来说,循环农业的典型范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农业种植业、养殖业自身废弃物的再利用,例如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沼气发电等;一种是采取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两者的废弃物实现循环再生利用。例如稻麦秸秆过腹还田等。无论哪种方式,循环农业都能够做到:一是“减量化”,尽量减少进入生产环节的资源消耗量,节约资源使用;二是“再利用”,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污染。因此讲,循环农业能够大幅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道路。
 
这些年来,各地在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方面创造了丰富的典型经验。江苏省句容市茅山镇陈庄村是一个丘陵山区自然村落。从2014年开始,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陈雯老师团队,在陈庄开展知识乡村发展试验,量身定制以自然农法农业-农业生物-生态休闲旅游等为主的产业链,陈庄村民在技术人员指导下,通过提取植物营养液、培育土著微生物等,提升土壤肥力,进行植物营养管理,种植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有机蔬菜。推动陈庄产业发展、农民素质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陈庄村就是一个生态农业的典型。
 
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是一个江南水乡的行政村。东林村以稻麦两季为主,加上生态果园,主要生产稻麦、果蔬。他们把稻麦产生的秸秆,利用现代化秸秆设备进行收储发酵,再将收储发酵的秸秆送至饲料工厂加工成养殖饲料;在生态羊场养殖本地特色湖羊,又将羊粪收集进入肥料厂,通过混合秸秆、菌渣等发酵生产有机肥,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形成了种、养、加工一条龙的循环农业模式。循环农业构成了东林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东林村就是一个循环农业的典型。
 
陈庄村的生态农业、东林村的循环农业都实现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治理。陈庄村发展生态农业以后,村庄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改善。东林村发展循环农业数年,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实践证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能够改变乡村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经验值得推广。
 
三、当前推广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若干建议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1.36亩。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粮食及其它农产品生产供给面临巨大压力;为了满足农产品供给需求,我国农业维持高复种指数、高投入产出,又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如何在农业生产压力与生态环境压力之中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唯一的出路就是发展以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为此,我们建议:
 
一、总结典型,丰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经验。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基本处于分散的家庭承包经营状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必须以典型引路,用生动的典型、实用的技术、明显的效益,引导广大农民走生态循环农业的道路。因此,必须认真总结不同区域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新鲜经验,形成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模式,带动广大农民自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
 
二、统筹规划,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全面发展。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布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规定,合理规划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在一些生态敏感区可以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减少农业生产的生态资源消耗,发挥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的正向调节作用。在非生态敏感地区可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在全国逐步形成以现代生态农业为主体的新格局。
 
三、强化科研,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支撑。生态循环农业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趋势,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农业科技部门要围绕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重视有机肥、生物农药、缓释肥料、秸秆综合利用等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探索适合不同农业区域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发展的多种生产经营模式,研发生态循环农业机械设备,建立多种形式的生态循环农业专业服务体系,使生态循环农业健康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四、政策扶持,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扶持力度。各地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要重视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制定扶持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各项政策,加大对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立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示范园区。鼓励工商企业与农户合作,创建生态循环农业品牌,打造生态循环农业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我们希望:在不远的将来,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能够为中国现代农业增添一抹亮丽的绿色!

(文章来源:长江产经智库  作者:江苏省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 徐鸣 
 


上一篇:张月友:如何更好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下一篇:上海财大校长刘元春:从十大现象看当前宏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