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促振兴需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珩
时间:2022-03-22来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点击: 次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并从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等几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毫无疑问,中央一号文件为新发展阶段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指明了主攻方向、提供了工作遵循。金融在助力脱贫攻坚中所发挥的精准滴灌作用将如何在产业振兴中继续大展拳脚?哪些金融服务“三农”的短板还需要进一步补齐?为了从产业振兴的角度深入解读中央一号文件,《金融时报》记者近日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珩进行了专访。
《金融时报》记者:在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方面,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此您如何解读?
张珩:实际上,自2015年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之后,党中央每年都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放在当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位置,并组织相关部门制定规划和政策措施。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重申了其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产业兴旺位于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之首,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而产业的兴旺程度则主要取决于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程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贯穿于农业生产、销售和分配等各个环节,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升级版”。
目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与第二和第三产业融合程度仍然较低,因此持续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既是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
持续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在于如何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核心在于如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及拓宽增收链,关键在于依托现代技术推动乡村产业的体制机制创新,发挥乡村六次产业融合的“加法效应”和“乘法效应”。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农业农村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才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才能实现农民富裕富足。
《金融时报》记者:您认为,目前金融业在支持富民产业、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或短板?
张珩:一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信贷供给效率有待提升。风险高、收益低是涉农信贷的主要特征。实际上,不少金融机构有大量支持乡村振兴的信贷资源,但由于征信系统不完善,一些金融机构仍基本以产业链条上核心企业的信用记录和财务报表等“硬信息”作为放贷的判断依据,容易忽视企业主个体的信誉、能力以及产业链条上其他“软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机构支持富民产业和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供给效率。
二是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有待提供更加适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随着产业融合的逐步深入,农村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需求已从传统短期、小额的农业生产性信贷需求转向由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等多个领域所产生的多元化信贷需求。但受多方面因素制约,金融机构并未及时针对目前的产业融合发展特点提供适配的产品和服务,导致供给与需求出现较为严重的不匹配。
三是鼓励金融业支持乡村发展的政策环境有待完善。农村要素市场机制有待健全。农村要素市场化推动了城乡资金要素的良性互动,但农村资金要素市场具有抵押价值评估缺乏公信力、交易市场不发达以及各类资产如何登记和交易尚不明确等先天不足,这客观上增加了融资风险,使金融业对富民产业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
《金融时报》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可以看到,金融在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精准滴灌的重要作用,下一步,金融又将如何激活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张珩: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仍需要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通过多方合力、多措并举将金融资源引导至富民产业和产业融合发展领域当中。
一是多管齐下运用政策工具,打好金融支持产业振兴的“组合拳”。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充分运用定向降准、支农支小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帮助中小金融机构补充资本、提高治理能力,持续改进金融业支持产业振兴质效,确保其商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发挥农业保险对产业振兴的“风险兜底”作用,以此提高金融机构支持产业振兴的积极性。
二是构建适配产业振兴的县域金融市场竞争格局。要合理地将农信社系统的信贷资源分配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多个领域,解决好“洗脚上岸”问题,同时增强商业性金融对农业产业链条的“造血”功能,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农业领域重点项目的“增血”功能,深挖村镇银行对农业产业组织的“补血”功能,以此充分发挥市场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推进形成能适配产业振兴的县域金融市场竞争格局。
三是开发设计符合产业振兴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方面,要加强培养“产业金融+金融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并借助科技手段和信用信息资源强化在风控、增信和资金发放等不同节点上的风险识别功能,解决现有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卡脖子”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快设计符合产业振兴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此推动现代技术、人才、资本与农业产业的充分融合,为实现农业产业链价值最大化提供金融“加速器”。
四是构建有为政府的政策保障体系。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激发社会主体参与富民产业和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并从以“人”担保为主的单一型信用担保体系逐步过渡到以“人”担保融合以“地”担保和“抵押品替代融合人地担保”的复合型信用担保体系,以此突破血缘、亲缘和地缘的限制,解决乡村振兴贷款难、抵押难、担保难问题。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探索建立“政银保期”共担的风险补偿机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信贷、保险、期货等金融资源汇集并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提供风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