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开学不久,有网友爆料,“学校食堂使用预制菜料理包,直接热水烫一下就装盘端给学生。”一时间,预制菜进校园的话题“空降”热搜,引发热议。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预制菜不仅在高校食堂“普及”,还悄然进入多地中小学校,成为中小学生的“主食”。家长及网民对此表示质疑并反对,抵制声不断。
对于这一民生事件,有媒体评论,“一旦允许预制菜进校园,生产预制菜的企业和个人就会越来越多。那些缺乏安全意识、没有管理能力、冷链严重缺失的企业和个人,也有可能加入预制菜行列。”可见,预制菜进校园,的确不是一件小事。
食品安全大于天,学生的餐食是学生的“天”,更是家庭和国家的“天”。让学生食用预制菜,有悖民意,“能不能入校园”更须慎重。
近日,河南日报顶端新闻策划“预制菜进校园”时评专题,邀请王牌智库首席专家、董事长发表评论观点,上官同君认为:校园不是预制菜的市场“蛋糕”,保护学生的原始味蕾,让学生吃得安心、吃得健康、吃得满意,才是保持校园烟火气的关键。
上官同君 观点
近年来,预制菜消费需求旺盛,各类预制菜产品层出不穷,产业前景广阔,市场版图扩张一路“开绿灯”。但预制菜“真香”背后暗流涌动,“预制菜进校园受抵制”说明,家长对摆在学生餐桌前的预制菜不放心,添加防腐剂、油钠超标、营养缺失、保鲜度难保证等“忧虑”,“危及”学生身体健康,这根“心头刺”不剔,家长的担忧难以清除。
食品安全大于天,预制菜入校园要慎重。学生尚处于味蕾发育的关键期,预制菜不该成为学生餐食的“主角”,孩子们的原始味蕾必须从小保护,否则各类添加剂经年累月对健康之危害不堪设想。政府及学校相关部门,万不能玩“权力寻租”,校园不是预制菜的市场“蛋糕”,学生的主食更不能“省事就简”“开袋即食”,对于预制菜能否进校园,应树标准、亮规矩、划底线、立边界、保品质、强监管,家长、学生的知情权、监督权要确保,学生的接受度更要兼顾。概括起来就是要守住校园的烟火气,没有校园食堂烟火气的校园是没有希望的。
图源:顶端新闻
大咖热评预制菜的“红与黑”
王牌专家舆评
推行预制菜不能以损害学生健康为代价
作为风口产业的预制菜,瞄向了学校群体这块大蛋糕,应该引起各方的认真面对和谨慎对待。就预制菜与现做菜比较而言,预制菜在口感和新鲜度等方面都与现做菜存在明显差别,且预制菜因保质需要可能加入添加剂并且可能存在超标问题,这都直接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饮食体验和身体健康。
即便尝试推行预制菜,也应不以损害家长利益和牺牲孩子身体健康为代价。需要在标准如何制订、质量如何保证、监管如何到位等层面做足功课,只有相关基础工作真正做到位后,并征得多数家长同意并全程监督,才可以尝试推行。最终还要以孩子愿不愿意吃为检验标准,以家长和孩子是否满意为根本遵循,并在专业评估的基础上决定是否继续改进或推行之。
王牌专家舆评
着力推进预制菜营养健康化方能摆脱“标签”成见
预制菜是学校选择供餐的一种方式,学校食堂管理不好同样问题频发,如江西某高校的“指鼠为鸭”事件,预制菜进校园表面上是家长担忧食品的健康与安全问题,实则是家校沟通层面问题。无论学校采用哪一种供餐方式,只要经过严格评估并经过家长同意,保障家长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就不会引发热议风波。
这个事件从侧面反映了预制菜行业道阻且长。预制菜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近两年其实实在在地享受了政策支持,但其发展过程也饱受争议,它在贴上便利性标签的同时,还附加了食品添加剂、防腐剂、没营养等一系列标签。
因此,预制菜的安全合规是行业发展的第一步,加快预制菜研发和品质安全监管,着力推进营养健康化方能摆脱“标签”成见,方能未来可期。
王牌专家舆评
预制菜认可度待提升,守护“舌尖安全”不可悖离民意
校园食品安全牵动着万千家长的心,校园是否是预制菜可进驻的领域,应慎重考虑。本着遵循民意的初心,应先听取家委会或学生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多方的意见。如果引入了预制菜,学校应及时向师生家长公开食品进货来源、供餐单位等信息,加强各个流程安全监管,充分尊重师生家长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
但,偶尔吃,不代表愿意天天吃;自己吃,不代表放心孩子吃;有选择地吃和“在学校天天吃”是两码事。毕竟,预制菜作为工业化产品,社会认可度有待提升,在推行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产品信息标注不一、部分添加剂归类模糊、钠含量过高、防腐剂超标等、储存和运输温度控制不当变质、配送链条安全监管缺失等。
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从源头开始管控,生产、运输、仓储需同步监管;预制菜相关企业应以保证预制菜的原材料和配料的安全性和健康性为准则,守护食客们的“舌尖”安全。
(本文首发于河南日报顶端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