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说城 NEWS

逆袭!这个省会,正在强势“翻盘”

时间:2024-08-26来源:未知 作者:acebm 点击:
图源:南昌文旅

这个中部省会,正在重回高光时刻。

今年上半年,南昌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分别高于全省、全国3.7个和6.5个百分点,增速位居中西部主要省会前三。

去年底,随着昌景黄高铁开通,江西晋级“市市有350高铁”第一省,南昌成为为数不多的3条时速350公里高铁交汇枢纽。最近一段时间,“爱英雄,就来英雄城”的口号不胫而走,南昌频频上演“人从众”场面,旅游人次和总收入双双创下历史新高,跻身新晋“网红城市”。

……

这背后,正是南昌持续落实省会引领战略,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结果。

在不远的将来,一座集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科创中心、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与高品质服务业集聚发展中心为一体的强省会呼之欲出,成为中部崛起不容忽视的力量。

01
 
南昌工业,何以大幅领跑?

今年以来,南昌经济持续“向上生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1-2月的2.7%,提高到一季度的8.4%,再大幅跃升到上半年的12.5%。


值得一提的是,拉动南昌工业高增长的,不是传统动能,而是以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这从主要产业增速及主要工业品产量就可见一斑。

今年上半年,南昌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3.6%、23.8%。

虚拟现实设备、新能源汽车、电子工业专用设备、集成电路、智能手机产量分别增长1394.9%、688.1%、225.7%、188.3%、42.4%。

这些产业,多数都属于新质生产力的范畴,既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方向与主赛道,也是大国博弈和区域竞争的关键领域。

传统产业的“升级换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培育,未来产业的超前布局,以及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是南昌制造业逆势大增的关键。

作为老工业基地,南昌早年就建立起以机械制造、航空制造、电力、化学、建材、纺织、食品为主的工业体系。

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枚海防导弹、第一台轮式拖拉机、第一辆摩托车……都诞生于此。

有深厚工业基础的城市不在少数,但部分城市最终陷入资源枯竭或产业衰退的尴尬,能够跟随科技革命、产业转型和国家战略而不断迭代升级的并不多,南昌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起的航空工业,如今正在成为南昌竞逐“国产大飞机第二总装基地”的关键支撑,更成为逐鹿低空经济这一万亿级新赛道的重要助力。

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航空制造基地,南昌云集了以洪都航空为代表的众多龙头企业,2023年航空产业经营主体480 家,营业收入逼近千亿大关。

如今的南昌,既是国产大飞机C919的重要组装基地和生产试飞中心,也是轻中型无人直升机、物流无人机、固定翼无人机以及多旋翼无人机等低空航空器的产业中心之一,在发展低空经济上可谓抢得先机。

江西是全国首批五大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之一,而南昌是全国第一批通用航空产业发展集群示范点之一,再加上中国航空产业大会暨南昌飞行大会,无论是航空制造产业还是低空经济,南昌都有望迎来“高飞”时刻。


如果说航空制造和低空经济的兴起,是既有产业优势与国家战略导向的深度结合;那么以智能终端、LED、VR、新型显示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崛起,则是南昌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结果。

早在2016年,南昌借助移动终端等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的优势,率先布局发力LED、VR产业,走上了“换道超车”之路,整体产业规模有望攀上5000亿级。

龙头企业的多少,最具说服力。最新数据显示,南昌共有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18 家,中国VR50 强企业17 家,电子信息产业已跻身国内第一梯队。

汽车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壮大,则是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产业底蕴和创新引领等众多优势的结果。

南昌是中部地区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其所在的江西是我国主要的有色、稀有、稀土矿产基地,再加上众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集聚,为南昌发力新能源产业带来巨大合力。

根据规划,到2026年,南昌汽车产量将达60万辆,全产业营收突破2300亿;以锂电、光伏为主的新能源产业链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

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新型工业化持续推进,南昌正在以“8810”行动计划为指标,全力培育电子信息、航空、汽车及装备、新能源等8大重点产业链,着力打造 VR、光电及通信、航空装备等8个标志性产业集群,迈向产业强市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产业的持续升级,高新企业的纷至沓来,与南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努力不无关系。

今年以来,南昌秉持“凡是大湾区、长三角能做到的,江西也要做到,省会南昌率先做到”的理念,深入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着力打造区域性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环顾国内外,一流的城市,都在积极拼产业、拼营商环境。

产业强则城市兴,环境好则竞争力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齐头并进,为南昌未来发展创造无限想象空间。

02

四通八达的南昌,正在“四面逢源”。

今年3月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强调,要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强化中部地区的大通道格局。

交通区位一流是中部省会的共同特征,武汉有“九省通衢”之称,郑州被称为“大国交通立交桥”,而南昌则以“四面逢源”著称。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自古以来南昌就是水陆交通枢纽,无论是古代的内河水运时代、过去的普铁时代还是如今的高铁时代,南昌都是绕不开的存在。

与其他中部省会相比,南昌的独特性不只在于连南接北、承东启西、通江达海,更重要的是,南昌地处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的交汇地带,又与武汉、长沙形成“中三角”,身兼中部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经济带等众多重大战略叠加的优势。

因此,南昌的综合交通优势,不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水陆空铁”俱全,集陆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为一体。

当然,从普铁时代到高铁时代,南昌高铁建设一度落后于周边省市。

但最近几年,随着沪昆高铁、京港高铁等“八纵八横”主干道逐步成形,南昌后来居上,带动江西晋级“市市有350高铁”第一省,南昌也成为“米”字型高铁枢纽的有力竞争者。

借助高铁,南昌1小时可通达都市圈,2小时直达周边省会,3-5小时连接三大世界级城市群,可以说是离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全部最近的省会之一,通达度可见一斑。


虽然高铁四通八达,但不沿海也不沿边,深居内陆腹地,是中西部地区共同面临的短板。

传统经济地理学认为,全球化时代,与港口距离的远近决定了区域发展的上限,距离大港口500公里以内的地区,发展相对较快。

然而,南昌等中西部城市却打破了这一规律的限制,不仅成为内陆开放的领跑者,而且在全国外贸百强城市中的位次不断上升。

这背后,得益于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市市有机场、水运大通道等战略的推进,南昌得以借助中欧班列、铁海联运、航空物流、江海直达等,一改传统劣势,跻身开放新高地。

向东,南昌通过鄱阳湖、赣江连通长江,一路直抵长江出海口;

向西向北,借助四通八达的铁路路网,南昌“钢铁驼队”可一路驶向荷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

向南,南昌正在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而正在进行前期研究的浙赣粤运河一旦建成,将成为不输京杭运河的存在。

目前,南昌已初步形成“12条国际直达+12条铁海联运”的格局,覆盖欧洲、美洲、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今年1—6月,南昌国际陆港已累计开行外贸班列6526列。

而作为江西省唯一的航空口岸,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成为整个江西乃至周边地区对外交流的窗口,年度客流量迈过千万人次大关,高峰时期货邮吞吐量超过10万吨,货运航线已连通15个国内外航点,南昌至欧洲的空中丝路由“串点连线”向“组网成面”转变。

区位优势的背后是发展优势,交通优势的背后是通道优势,枢纽优势的背后是流量优势。

人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南昌正在蜕变为名副其实的“流量大城”。

03

从“网红”到“长红”,南昌何以频频刷新“存在感”?

最近一段时间,“江西小炒攻占江浙沪”、“江西小炒干翻预制菜”等热搜不断刷屏,让江西小炒一跃成为与兰州拉面、沙县小吃比肩的存在。

作为江西小炒集大成者的省会南昌,也成了无数人趋之若鹜的美食之都。浓浓的人间烟火气,独具特色的市井生态,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带动南昌频频出圈。

事实上,南昌不是第一次爆火。

去年一年,南昌可谓从年头火到年尾,从年初的“特种兵式旅游”到年中的国际龙舟赛,从万人齐聚的八一广场升旗仪式,到刷爆社交平台的烟花秀,南昌在群雄环伺的流量争夺战拔得头筹。

数据最具说服力,2023年,南昌全年接待游客1.9亿人次,增长16.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77.79亿元,增长41.3%,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今年以来,这种热度还在延续。根据市场平台发布的旅游报告,今年五一和暑假期间,南昌旅游订单增长率双双位列省会城市之首。

在刚刚过去的7月,南昌地铁客流量达3688.61万人次,线网客流强度0.93万人次/公里日,较去年同期增长18.16%,位列全国第十,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南昌,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存在感”不断“爆表”。

继去年入选“2023年中国十大旅游目的地必去城市”后,今年又跻身“2024全球100目的地”、“2024亚洲100热门目的地”等众多榜单。

众所周知,过去几年,网红城市犹如过江之鲫,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始终活跃在舞台之上的城市并不多,南昌正是其中之一。

南昌靠什么“一火再火”?从网红城市到长红城市,南昌探索出哪些可复制的经验?

经验表明,网红城市要想“长红”,靠的不是一次两次的出圈,也不是昙花一现的噱头营销,而是深厚的人文底蕴、多元的文旅生态和一流的经济产业支撑。

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不在少数,历经千年不衰的“商都”也不是孤例,被红色文化浸润的地方也不少,但能将历史文化、商业文化和红色文化融为一体的却不多,南昌正是其中之一。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自灌婴筑城以来,南昌就始终屹立在江右大地之上;800多年前,江西商帮的崛起,让赣商从此成为中国重要的商业符号;而八一起义的一声枪响,更让南昌与“英雄城”从此捆绑在一起。

滕王阁、万寿宫、绳金塔、海昏侯国遗址、八一起义纪念馆、小平小道陈列馆等地标性景点的存在,鄱阳湖、赣江、梅岭等多元的自然生态,让南昌成为省会城市中文旅资源最为丰富的存在之一。

江右文化、商业文化、红色文化的相互交融,让南昌既有历史感和厚重感,又不乏商业氛围和烟火气息,传统与现代结合,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

一流文旅资源的存在,意味着南昌从一开始站在文旅强市高起点上,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互联网时代,再好的资源如果不广为推广,存在感始终难以立起来,南昌就曾经吃过这个亏。

面对这一点,近年来,南昌以打造文化强市、旅游强市为目标,旗帜鲜明喊出“天下英雄城”的宣传口号。

这两年,南昌积极举办八一广场升国旗、烟花晚会、横渡赣江、国际龙舟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旅体活动,加快推进滕王阁景区“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及北扩工程,着力打造梅岭云端景区索道、蟠龙峰景区、大士院街区、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光影八一”灯光秀等,“网红度”不断蹿升。

打造网红城市,南昌并非一条腿走路,而是从一开始就将文化、旅游、赛事、美食、商贸等多元业态融合在一起,将“泼天的流量”,尽最大可能转化为经济增量,从而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蜕变。

就此而言,成为“网红城市”不是南昌的终极目标,而借助出圈,不断刷新城市形象、营商环境、产业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才是关键。

04

江西,为何需要一个强省会?

过去几年,随着全国人口大盘见顶,多地遭遇自然人口负增长,人口争夺战愈发白热化,强省会的托底效应显得至关重要。

2020年-2023年,南昌新增常住人口31万人,超过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增量排在全国第8,而同期江西全省常住人口基本持平。


这些新增人口,一部分得益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的集聚,一部分则是沿海地区的人口回流,但也不乏高学历人才的纷至沓来。

作为劳务输出大省,江西与其他中部省份一样,都是人口净流出省份,大量年轻人奔赴广东、江浙沪等地,人口流失成为发展的掣肘之一。

不过,近年来,随着南昌经济产业实力不断壮大,一批千亿级乃至万亿级产业崛起,开始吸引本省人口回流,成为全省人口最大的蓄水池、护城河,还为“抢人大战”带来新的可能。

人口如此,产业是如此。

当前,全国性的产业梯度转移呈现加速之势,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持续向中西部地区迁移,但中西部省份之间乃至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之间都存在直接竞争关系。

如果没有一个强省会,没有一个引领全省发展的产业中心,很难在产业争夺战中抢得先机。

更不用说,在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高质量发展时代,城市竞争早已摆脱过去拼资源、拼土地、拼补贴的传统模式,而变成产业集群、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等综合竞争力的比拼。

同样,城市竞争也不再是过去的单兵突击模式,而转为都市圈、城市群之间的抱团竞争,而“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正是政策的大方向。

以上种种,无不凸显省会引领之于中西部省份的重要性。

东部沿海省份发展空间更大,具有培育多中心的潜力,而中西部省份资源相对有限,如果战略过度分散,很容易变成一盘散沙。

正如许多人所讨论的,一个省份,如果连一个能“打”的大城市都没有,如何能在国家战略中争得一席之地,又如何与其他强省会展开竞争?

在国家层面,经济大省被赋予勇挑经济大梁的重任。

在省域层面,省会同样要有所担当,以“省会引领”带动全省发展,也是必然选择。

文章来源:国民经略

上一篇:从先行地到示范地,这座江南古城“逐绿前行”

下一篇:这座城市,擅长用“钱”来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