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说城 NEWS

王牌说城 || 河南4市入选2016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新郑缘何第一?

时间:2017-05-11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近日,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等单位联合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国中小城市创新创业(双创)百强县市等榜单。
        在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单中, 河南有4席,位于榜单第六位。另外,在中小城市创新创业百强县市榜单中,河南有5个县市入选。
  观察具体的县市名单可发现以下特点:多是郑州、洛阳等管辖的县市;地处中原城市群核心层,距离省会郑州近,交通便利;多是资源大市及工业强市等等。最重要的是,荣登两个榜单的河南榜首县市都是“新郑市”,分别位列43位和59位。
 
  纵观近年来河南入选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的名单,新郑市自2014年起进入百强榜单,其中2014年是第二位,2015年是第一位、2016年蝉联榜首。
 
  新郑,为何会超越曾为河南榜首的巩义、义马等地?
 
  新郑,为何在多个层面上引领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潮头?
 
  新郑实力,源自哪里?
 
  经济实力源自产业发展,经济实力旨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所以,从“产”“城”二字即可洞见新郑发展的“逻辑”。
 
  产城互动实力新郑
 
  所谓“产业兴,则县域兴”。正是抓住了当前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精髓和潮流,新郑才打出了一手经济发展的“好牌”。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产城一体”的城镇化。正是认识到“产”与“城”之间“一体两面”的关系,新郑市着力推进“产城互动”“产城融合”,就地实现农业人口城镇化。
  据新郑市统计局相关资料,2016年1-9月,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51.4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7.9亿元,增长3.3%;第三产业增加值207.6亿元,增长15.5%。
 
  新郑“产”业转型在路上
 
  一、积极培育主导产业
 
  新郑市连续三年将所有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全部投放到省、市级产业园区,集中培育主导产业,举全市之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商贸物流、食品加工和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夯实了产业支撑,增强了发展后劲。
 
  作为商贸物流业的龙头企业,郑州华南城项目经过近四年的建设发展,正在强势崛起,迎接八方商贾。在华南城的带动下,新郑在发展商贸物流业上动作连连。其中,华商汇、圣戈班绿色建材园、不锈钢物流园、卓商农机交易中心等项目纷纷进驻新郑,极大地推动了商贸物流产业良性发展。除此之外,新郑还根据商贸物流产业发展需要,规划和引进了一批大型建材、石材、钢材等商贸物流项目,正在形成功能齐全、链条完整的商贸物流基地。
 
  新港产业集聚区及薛店镇的中原食品工业园,现有食品加工及配套企业13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34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食品产业链条。
 
  二、干道经济向园区经济转变
 
  新郑在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上持续用力,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和农民特色创业园的载体作用,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产业布局更优化、结构更合理、体系更完善。
 
  如孟庄镇农民特色创业园,占地210亩,总投资2.5亿元人民币,是一个集红枣产品加工、研发、销售、物流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型产业园区。
 
  园区全部建成后预计实现年产值5亿元,年利税2000万元,可带动2000人创业,实现10000名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
 
  三、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
 
  近年来,为甩掉传统农业的束缚,新郑市充分发挥辖区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商贸物流发展迅速等优势,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引导农民走上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的致富新路,在改变“种地靠天吃饭”的老传统同时,以中部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南部高标准良田优种示范区和北部红枣综合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精品之路”。
 
  其中,一颗红枣火红一个产业,闻名全国的红枣经济便是新郑做精一产的缩影。近年来,通过“中国红枣第一股”好想你枣业、“中国养猪第一股”雏鹰农牧以及君源有机农场等新型农企的示范带动,新郑已形成了农业规模化经营、集群化发展的新模式。目前,新郑市各级农业龙头企业68家,规模以上农业企业销售收入达182亿元。
 
  新型“城”镇化新郑模式
 
  2014年,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组织课题组,实地调研该市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调研,认为新郑市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和原则,在统筹城乡发展、就近就地城镇化、产城互动、投融资及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与依靠房地产推进城镇化完全不同的产区互动、组团发展道路,探索出了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推进农民生产方式与就业方式的变革与集中居住、实现农民就近就地转移的县域城镇化“新郑模式”。
 
  一、组团发展的城镇格局
 
  如何实现产业和城镇的完美融合?新郑市在产业结构转型任务十分艰巨的情况下,按照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农民向城镇转移“四集一转”的要求,实现了空间布局的合理和产业的良性集聚。
 
  2009年以前,新郑市有339个行政村,后来合并到145个,2012年又进一步并为52个新型社区,现如今,已经形成“两城、两市镇”的合理空间布局。
 
  各组团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产业驱动、产城互动、城乡一体的发展路子。
 
  新郑市按照产业和城市功能区1∶1带动的要求,大力推行“一个社区一家企业,一个家庭两人就业”模式,社区布局在要求临城、临镇、临干线道路、临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两公里内至少有一家规模企业作为产业支撑。正是因为有了产业的支撑,农民变成社区居民后,一大部分人转型为产业工人,在家门口就能领工资,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村民进入社区后,不仅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而且收入增加、尽享亲情,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二、“四化”理念引领农民市民化
 
  为顺利推进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在以“产业发展为转移人口创造就业机会”的基础上,新郑市以“四化”理念着力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利益,彻底消除转移人口的后顾之忧。通过“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房屋产权同值化、就业机会同等化”等彻底解决失地农民保障、农民进城后生活成本增多、养老和保险、身份和资产同步转化等问题。
 
  此外,作为河南省县级市中财政实力较强的县市,新郑市逐步探索建立完善了由政府、企业、集体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进一步夯实城镇化资金保障基础,在合理利用中央转移支付的基础上承担更多的市民化成本,加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上一篇:王牌说城 || 回顾郑州城改进程,聚焦郑州城改模式变革

下一篇:王牌说城 || 市委副书记谈“青年与城市”关系:青年的去留决定城市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