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初,距离中考还有两个多月,河北蠡县排名前400的初三学生便在当地教育部门的安排下,用大巴车拉到蠡县两所拔尖的高中上课。为了避免优质生源被衡水中学及诸多打着衡水招牌的私立高中抢走,蠡县只能提前打响生源保卫战。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是该市最好的学校,但现在很多尖子生外流省内超级高中“银川一中”。
河南开封尉氏县,目前仅有一所高中——尉氏三中,该学校有100多年历史,但近年来存在生源质量下降、高考升学率不理想、学校排名下滑等问题。
2020年全国两会,有政协委员提出,县中是城乡教育的纽带,寄托着乡村老百姓对教育改变命运的最后期望,县中"塌陷"了,也就打碎了老百姓最后的"教育梦",建议全面振兴县中教育。2021年全国两会,有政协委员再次提出,在不少省份,许多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发展起来的县中名校在一些"超级中学"的挤压下,生源、师资流失,质量严重下滑,辉煌多年的"县中模式"整体消解,"县中塌陷"现象亟须重视并得到妥善解决。
“县中塌陷”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中西部县域经济不发达的县域更为明显。“寒门再难出贵子”,折射出的区域间教育不公平问题。当下,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县中塌陷”的教育难题呢?
一、县中缘何塌陷
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现代化交通方式的改变,大中城市对小城市的各类资源“虹吸效应“,造成小城市的发展日渐受限。县中塌陷,正是城市发展”虹吸效应“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省级高中、市级高中“掐尖“县域优质生源是“县中塌陷”的端倪,后来伴随民办教育在县域的投资兴办,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改善和全方位重视投入,加速优质生源流失,带动高水平教师资源的流失,如此形成了”双流失“的恶性循环,县中的生存空间年年被压缩,最终呈现”县中塌陷“的不良趋势。
众所周知,国家在一定时间对于教育的总投入是个定值,是一种国民教育体系的均衡性资源投入。因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而造成的名校与弱校的格局一旦形成,必将不断地被放大,形成"马太效应"。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于是,资金、师资、生源向名校倾斜,而弱校却出现了人、财、物的全面危机。"马太效应"的出现实质是社会强势教育对于社会弱势教育平等权的掠夺,“县中塌陷”的最大不利在于对农村的孩子,尤其贫困地区的孩子,不仅在培养经费上受到歧视,在升学、就职等更遭不公平待遇。
二、探路“重振县中“
“县中塌陷”已成为各地县域高中教育发展的真实写照。在“县中塌陷”的整体大环境下,也有部分地区或个别学校找到了重振县中的突破口。
近年来,内蒙古赤峰市通过“规范招生秩序,均衡生源质量”,逐步扭转了多个旗县“县中塌陷”的颓势。2018年,赤峰考取国内名校的53名学生分布在10个旗县区,且多为寒门子弟;2020年,全市本科升学率较2013年提升了10.21个百分点。
河南新一代的县级中学“郸城一高”,被当地百姓称为“穷孩子的梦工厂”。近10年来,郸城一高已有300多人考取国内名校,年均考取人数超30人,一本上线人数连年攀高已逼近4000人,位居全国县级高中第一。郸城一高的成功,离不开郸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中教育,举全县之力对县中教育的优先支持和投入。每年确定3-4件教育实事列入全县重点工程,重大问题书记、县长亲自研究解决;全县教育投入占到财政支出30%以上,高出省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每年支教教师、新招录教师80%以上分配到农村学校;明确农村教师绩效工资高出县城8%。
获得2021年感动中国荣誉称号的张桂梅,她靠柔弱肩膀撑起来的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只招收上不起学的孩子们,在2020的高考中,全校159个学生,有150个达到了本科线。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回龙中学校长张维淑,面对升学压力,坚持不分快慢班,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校长坚持住在学生宿舍,每天和孩子们一起跑操锻炼;坚持特色教育,学校地处偏远山区,但每个班级都有足球队。她用十年的付出趟出了一条县中教育振兴路。
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投入,这些学校的成功,说明了“县中塌陷”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关键是,经济要发展,教育要投入。
三、扭转“县中塌陷“的智库思考
“县中塌陷“所折射的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质量不高以及对县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落后,教师待遇稳定性难以保障,教学质量日渐下滑的发展实情。县中塌陷也多是伴随部分县域经济的落后相伴而生的。因此,各地县委县政府要立足长远,放眼未来,从县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大盘子”来思考如何扭转“县中塌陷”。
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机遇期、战略叠加期,强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机遇,为扭转“县中塌陷”局面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重振县中,对于提高县域人气、带动县域人口回流、产业振兴,作用不容小觑。因此,各地县委县政府要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县中振兴”整体规划提上议事日程。各地要把握好时机,摸清家底,对“县中塌陷”的实情进行调查研究,对具体原因把脉问诊,再对症下药,提出解决“县中塌陷”的有效良策。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民生关切,也是县委书记及其领导班子的重大关切。教育投入之不足,县域高中软硬件设施水平严重落后于超级中学、民办学校,制约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待遇的持续性拖延及低水平,是教师队伍不稳、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县委县政府要从思想上重视教育,从财力上支持教育,才能真正推动县中振兴。对此,建议各地县委书记要制定“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分管财政的县长同时分管教育等举措,确保财政对教育的优先支持。另外,在全县范围内,联合政府、企业、民间资本的力量,形成做好教育工作的社会合力。
优化教育生态,遏制跨区域“无序招生“不良态势。各省、各市要统一明确,建立以县域为主体的高中招生体制,在政策层面上规避省内、市内”超级中学“提前掐尖的违规行为,以生源均衡确保县域高中平衡发展和稳定发展。
积极顺应教育改革,探索县中发展新路径。面对“技能型人才短缺日益严峻”等问题,国家层面已经制定相关政策,未来将有一半考生中考后无法进入普通高中学习,进入中职院校学习,一方面可以学习技术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参加高考。因此,县域也应该积极探路职业高中、特色化高中、联合高中等多元化高中教育发展路径,这是教育改革均衡充分发展的应有之义。
综上所述,真正解决“县中塌陷”难题的关键,是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这是解决一切教育不均衡、不充分发展难题的根本。而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重视教育,重视县域经济高质量与教育发展高质量关联度,才能真正补齐县中教育的缺失与短板,从而完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