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说城 NEWS

王牌说城 || 雄安新区规划背后的专家智囊

时间:2017-06-22来源:王牌智库 作者:王牌智库 点击:
        吴良镛“京津冀发展规划研究”奠定蓝图

 
  吴良镛,1922年出生于江苏南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长年从事建筑教育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曾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现任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奖"。2012年2月14日,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雄安新区建设规划公布后,很多人感到讶异的是,疏解首都大城市功能,为何一下跳过了北京自身及周边的诸多城镇,飞跃到100公里外的白洋淀边上?
 
  事实上,如果以学术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为线索,京津冀一体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早在1982年,"首都圈"概念就出现在《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当时"首都圈"由两个圈层组成:内圈是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省的唐山、廊坊和秦皇岛三市;外圈则包括河北的承德、张家口、保定和沧州。后来,三地并没有展开实质性合作。直到1994年,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划定后,国家计委首次提出打造环渤海经济圈规划,覆盖四省二市一区,四省是河北、山东、山西和辽宁,二市即是天津和北京,一区则是内蒙古的中部地区。
 
  "环渤海经济圈"的概念悄无声息几年后,2001年,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主持的"大北京规划"--《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正式公布,提出以北京、天津"双核"为主轴,实施双核心-多中心都市圈战略。
 

 
  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提出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在这之后,京津冀合作并没有升温,河北的合作意愿并未得到北京和天津的热切回应。直到2011年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京津冀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成为国家战略。
 
  2013年9月12日,吴良镛主持的《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三期报告》(下称"三期报告")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北京市副市长陈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黄艳等官员和一批专家到场,一起会诊京津冀区域发展问题。
 
  吴良镛多年来一贯主张要建立城市规划领域的"科学共同体"。1999年,他就呼吁北京城乡规划要改变观念,跳出"就城市论城市"的局限。此后十余年,他带领课题组对京津冀地区发展进行了持续跟踪研究,研究成果多次影响北京市的规划决策。
 
  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一期报告提出的"世界城市"、"双核心",二期报告的"一轴三带"等观点,基本都得以落地。三期报告延续之前的课题,针对京津冀地区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又提出了诸多协调区域发展的新设想,如"四网三区"。在吴良镛看来,行政部门在制定空间政策、法规和规划的过程中,有时囿于本部门之见。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迫切需要顶层设计。
 
  有鉴于此,《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三期报告》提出,为保证规划的实施落实,京津冀在逐步完善区域协调机制的基础上,还应组织"共同机构"。
 

 
  吴良镛在其领衔的《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三期报告》中建议,选择新机场周边部分地区,京津冀共建跨界的"畿辅新区",用以疏解北京主城区功能,将部分国家行政职能、企业总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驻京机构等搬迁至此。在规划层面,"畿辅"和"节点"一直是吴良镛及其团队宣扬的概念。正是在吴良镛主持的《京津冀北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畿辅新区"的概念,这个概念在三期报告中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京津冀北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项目负责人吴唯佳表示,理想状态是形成一个"以大城市为核心,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地区",既有网络,又有节点,节点有大小、有等级,通过空间交通相联系,"每一个节点应该形成自己的位置、主要功能。以首都为例,除了北京中心城区是国家的主要核心之外,其他的一些部分就不必都在中心城区里。"
 
  这种"城市地区"要想实现,最大难度在于要争取一个好的空间安排,它需要面对政府部门间、地方间、国家机关、企业、开发商以及老百姓间的各种需求。
 
  徐匡迪:雄安新区与副中心将形成北京新两翼


 
  徐匡迪,1937年12月出生于浙江桐乡,钢铁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8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十六届中央委员。2003年5月当选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曾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上海市市长等职。现任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经济工业联合会会长,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提出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建议成立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协助中央政府进行科学决策。
 
  2014年6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成立,徐匡迪任组长,国务院发展中心主任李伟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任副组长。
 
  2015年7月24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动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明确了要健全工作督办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
 
  徐匡迪曾任上海市长、中国工程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多次陪同总书记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当年浦东开发的操盘手,也是如今雄安新区的重要设计师。在2016年的一次内部高规格研讨会上,他深入浅出谈了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中产业发展的看法。徐匡迪在发言中强调,"过去招商引资,经济发展,互相考核,很累,新常态下恐怕更累,要花更大力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阶段经济发展难度,我个人认为国内和国际都比粗放型高速增长要大得多得多,希望和大家分享我的这个观点。"
 
  4月3日,徐匡迪就设立雄安新区的"选址、功能和开发"等热点问题,接受了新华社专访。徐匡迪说,选定河北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是经过反复深入论证选定的。这个地方"如同一张白纸,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
 

 
  徐匡迪指出,从国际经验看,解决大城市病基本上都是用了"跳出去建新城"的办法;从我国经验看,通过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有力推动了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瞄准的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这项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立雄安新区有利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效缓解北京大城市病,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共同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有利于加快补齐区域发展短板,提升河北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培育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有利于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对于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加快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是设立新区的首要任务。承接的疏解功能要符合新区发展要求,同时也要根据疏解功能有针对性地优化新区规划空间布局。要增强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重点是要紧跟世界发展潮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企业,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按照中央要求,新区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的定位,探索在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发展的新路。重点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做好现状传统产业的整合和升级,做好就业保障;统筹好移民搬迁和城镇改造,让搬迁农民融入城镇生活;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在如何规划白洋淀发展方面,徐匡迪称,新区开发建设要以保护和修复白洋淀生态功能为前提,白洋淀生态修复也离不开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改善。要从改善华北平原生态环境全局着眼,将白洋淀流域生态修复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同步开展工作。重点要优化京津冀的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环境治理标准。
 
  徐匡迪认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在党中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王牌智库认为,吴良镛等老一辈规划建设领域的泰斗,徐匡迪等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专家,以深厚的专业积淀、丰富的行业经验积极参与了我国京津冀发展规划研究和雄安新区建设规划编制,充分发挥了专家智库对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指导促进作用。
 
  集中力量,调动各方面社会资源建设雄安新区,是党中央实现更高水平协同发展,突破原有区域经济格局而打出的重要战略牌。在相关领域专家的指导和配合下,雄安新区一定能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探索出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
 


上一篇:王牌说城 || 城市形象该如何定位?

下一篇:王牌说城 || 专家解读"千年大计"雄安新区承接北京市非首都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