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动态 NEWS

社科院: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或为6%

时间:2017-03-09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7日联合发布的《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年度报告2016-2017》指出,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6%的概率很大。在当前形势下,要实质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工业生产要素质量和创新工业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机制,推动工业增长方式从劳动力和物质要素总量投入驱动主导转向知识和技能等创新要素驱动主导。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振兴实体经济、遏制“脱实向虚”趋势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
                                                                                                                               
  报告称,2016年,中国工业经济呈现趋稳高端迈进发展态势。制造业呈现平稳发展态势,工业出口和PPI增速实现正增长,工业企业利润延续了增长态势,工业投资增速回落但结构优化。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特别关注国内投资与国外投资失衡,国有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失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以及“回款难”等问题。

  报告提出,以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的生产总值作为实体经济宽口径计算,中国实体经济规模占GDP比重从2011年71.5%下降到2015年的66.1%,而同期货币供应量M2和GDP的比值,从1.74倍上升到了2.03倍。这种“脱实入虚”的失衡趋势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资产泡沫会越来越大,最终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经济步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停滞不前。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升实体经济供给质量。

  报告提出要“多措并举,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一是从产品层面完善供给体系质量,重塑“工匠精神”,扎实提高产品质量;二是从企业层面完善供给体系质量,处置“僵尸企业”、降低实体企业成本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企业创新发展环境,不断提高实体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力;三是从产业层面提高实体经济体系供给质量,化解产能过剩和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避免产业中高端化的认识误区
作者:张璇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发布时间:2017-02-27
  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也是我国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经之路和本质要求。产业中高端化是在原有基础上,其产业结构、产业要素、产业价值等不断向更科学、更高效、更高端演进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但在大力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进程中,需要避免产业中高端化的认识误区。

  首先,产业中高端化不能简单等同于高端产业。产业中高端水平是相对于旧有的产业而言,应当是生产效率更高、劳动报酬更高、资本回报更高、能源消耗更低的产业,不仅来自于产业内部的创新驱动,也来自于产业外部的需求提升。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驱动要素转型升级时期,呈现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等产业“多重并进”的演进现象,产业中高端化不能狭义定义为特指某些高端产业,不能简单用“去”的方式实现产业高端化,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去”是去落后产能、去僵尸企业、去无效供给,不是通过“去旧产业”“去传统产业”来实现产业中高端化。因此,产业的中高端化不仅指整体产业体系的高端,而且涵盖部分产业链的高端、单个产业周期的高端、某个产业环节的高端,甚至在特定市场领域的高端等实现路径。

  其次,产业中高端化的根本来源是创新而不是拿来。一直以来,后发国家的创新路径基本上是跟随发达国家,采取模仿和引进的创新方式。但实践证明,只是模仿和引进,这类国家将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实现了由模仿思维到创新思维、追随技术到引领技术、劳动经济到智慧经济等3个方面的转变,正处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双峰逼近”时期,同时发达国家加速制造业回归与加剧贸易保护更强化了我们自主创新的信念。只有与发达国家进入同一创新起跑线,才能进入共同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领域,才能真正实现产业中高端化,不至于陷入产业“新瓶装旧酒”的怪圈。

  产业中高端化的实现方式是通过创新要素提升产业效率,不仅需要产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更需要产业外部的支撑环境。产业内部源于通过技术、资本、劳动力等边际供给要素最大化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产业外部根本在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产业所需的各类资源能够在企业间、产业间、区域间自由流动,政府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产业内、外部协调运行,推进创新要素不断释放,促进产业效率不断提升。

  第三,产业中高端化的核心是制造业。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阶段,制造业始终是我国的立身之本。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行业跨界、价值交融与分享经济等新型业态出现,推动产业链价值提升是产业中高端化的有效途径,而产业趋长、趋专、趋轻则是重要的表现方式。首先是“趋长”发展,以传统产业升级为代表。产业链条向“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创意、品牌与服务延伸,是众多产业关注与惯用的发展方式。其次是“趋专”发展,以新型制造业模块化为代表。高度模块化的产业价值链不仅可以将各个环节独立完成,也可以将各环节交织融合,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中摆脱低端洼地的产业升级路径。最后是“趋轻”发展,以现代分享经济为代表。最初的分享经济是1984年在西方经济滞胀的状态下威茨曼提出的,即让员工工资与企业收益挂钩。今天的分享经济是利用轻快的互联网渠道,实现各个不同产业链的嫁接,达到资源配置最大化效应。因此,对产业中高端化的理解既不能本末倒置,也不能漫无边界,要始终坚持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发展路径,无论今天给制造业赋予了“质造”或“智造”等不同的内涵要求,它都是建立在“制造”的基础之上的。

  第四,中高端产业的培育要恒定坚持而非“下跳棋”。经济的复杂性与制造业的知识及能力直接相关。在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国家或地区的知识体系、创新能力、人才供应、制造水平等内在因素都会不断提高。也只有内在因素的提高,产业才能向更新兴、更先进、更高端的方向发展。

  产业前进的方向要以持续化为根本,具体表现在三大方面。一是产业科技含量不断提升。无论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谋划,都离不开科技这个最根本的产业要素。二是产业绿色水平不断提升。伴随着我国节能减排标准的不断提高,绿色低碳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首要条件。三是产业开放水平不断提升。随着产业分工向协作化、精细化发展,只有占据全球价值链的中高层,在保证出口产品数量的基础上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才能得到持续优化。可见,科技、绿色与开放是产业可持续化发展方向,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四处撒网,更不能频下跳棋,应该瞄准目标、发挥优势、恒定坚持,着重培育具有持续效益或潜在增长力的产业。
 

上一篇:稳中有进,国企赢得双提升

下一篇:《匈牙利看“一带一路”和中国-中东欧合作》智库报告在京发布